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南先生解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老子所讲的真正的“无为”。庄子提到了“至人”, “至者,到也”。人要是做人做到了头,能够把握自己的生命,即称之为“至人”。怎样才能达到“至人”的境界呢?“无我”即忘记自我。道家讲“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做到‘至人无己’”。
当世上发现了铁的时候,大树们就忧虑着未来的命运……它们质问上苍:“既生树何生斧,是谁发明了这种恶魔的凶器?”上苍回答:“如果不是树提供了斧柄,光是这块铁怎能伤害得了你们?”噩运形成的缘起,往往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身。
无我之境,乃至境;忘己之人,乃至人。
一天,山前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往上爬去。斗转星移,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
“是的。”
“另一个人呢?”
“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战胜世上最高的山峰,但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同时也就没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折断了腿,活着与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
“他从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
“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草房,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抹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起来,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个画家,绘画界宣称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接着,年轻人又开始了写作,不久他就以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的文风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忘我才能超越。
比“至人”更进一步的是“神人”,从佛学而论,到达八地以上菩萨境界,叫“无功用地”,一切都无所用功了,即达到了老子所说的“无为”。南怀瑾先生通俗地讲解:“无论上帝、耶稣还是菩萨,他拯救万物众生,人们看不到他的功劳,而他自己也不居功,不需要人跪拜祷告、感激涕零,他认为你应该感谢自己,与他无干。”无功之功是为大功,如同皓日普照天下,又理所当然。真正的“圣人”,不需要“名”,大善无痕,行善不与人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一个人,如果依照自己生理和心理意识,自己建立一个观念“而师之”,认为这个才是最高明的,然后根据自己这个高明的观念解释一切。那么,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个老师,所以就会谁都看不起谁,因为我有我的高明之处,而且不传给你。按自己的心态来判断一切、观感一切,认为自己就是大师,愚者都是如此。只有倒空了自己,才会发现虚无。《易经》六十四卦中,没有一卦全好,也无一卦全坏,只有一卦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谦卦。彰化大佛,中间架空,便显示出佛家空灵、谦抑和慈悲的真意,中空才能包容、接纳,犹如钟鼓,中空以待,方有厚重回响。真正谦虚到了极点,便是佛教的中心课题“无我”,方能真正体现大慈大悲的精神。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他的一杯茶的故事常常为人所津津乐道并深受启发。一日,一位大学教授特地来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水招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个访客的杯中,杯满之后他还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终于说道:“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倒了。”南隐意味深长地说:“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满招损,谦受益”是古圣先贤留给后人的一句可以千年护身的箴言。谦恭有礼、虚怀若谷,好比打开心灵之门,迎来更广阔、更完美的人生境界。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进不去;心不满,才能有足够的充实空间。放空自我,以平凡之态示人,才是真正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