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亲,非仁也。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有亲,非仁也”,还带有一点私情,就已经算不上仁了。南先生说,“亲”与“仁”是有差别的,儒家的仁是有范围的爱,先是“亲亲”,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佛家讲慈悲平等,则是爱众生。宋明理学家认为,佛家讲的慈悲陈义过高。
南先生在这里通俗地解释了理学家们的疑问,假如孔子同释迦牟尼站在河边,两人的母亲都掉入河里,孔子是毫不客气地先救自己的母亲,再来救释迦牟尼的母亲。但释迦牟尼怎么做呢?众生平等,不能有分别啊!“亲亲,仁民,爱物”,是儒家行仁道的程序、步骤,庄子在这里没有批判儒家,但下了一个注解:“有亲,非仁也。”仁慈是爱天下,没有私心,有所亲,有所偏爱,已经不是仁的最高境界了。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个农夫的妻子去世了,农夫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您认为我的妻子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收益呢?”无相禅师如实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众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只是你的妻子可以得益,有情众生无不从中得益。”农夫听了有些不满意:“我就知道是这样的。可是我的妻子很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请您这次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众生,可以吗?”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回向是好事情啊!你看,天上太阳只有一个,但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的善心点燃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蜡烛,这样世间的光亮就会增加千万倍,而且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会因此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这样的观念,那我们每一个人,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众生!”农夫想了想,知道无法说服禅师,只好让一步。“好吧,这个教义很好。但是,但是……”农夫吞吞吐吐地说道,“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素日里总是欺侮我,如果能把他除去在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无相禅师忍不住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然是众生,哪里来的除外?”农夫茫然,若有所失。佛法高深之处就在于它能普度众生,岂有为一人超度之理?
人,无论是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应该懂得,仁爱应摒却私心,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每个人都因自私而不对他人行善,那么善与爱无法共享的世界必然是一片黑暗。
要使自己的名贵花卉,不失本色,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邻居的花圃里也都种上同样高贵的花,因为心灵无私是保持高贵的唯一秘密,也是营造仁爱氛围的唯一方法。爱默生曾提醒我们:要做一个为后来者开门的人,不要试图使世界成为死巷。此生最美妙的报偿就是,凡真心帮助他人的人,没有人不帮助自己的。
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尚未竣工的大楼上两个工人在高空作业。突然,他们站立的平台断裂了。一刹那,两人同时从几十米的高空落下,他们都绝望地闭上了眼睛,但幸运的是,一个防护杆拯救了他们,然而脆弱的防护杆无法同时承受两人的重量,他们中间必须有一个人放开手。求生的本能让他们都紧紧地抓住了防护杆,时间慢慢流失,防护杆吱吱作响,千钧一发之际,一人抽泣:“我还有孩子!”没有结婚的另一人静静地说:“那好吧!”然后就松开了手,像一片树叶飘向了水泥地面。
如何做到真正的仁爱无私,或许这句简简单单的话是最佳的诠释,安然地面对悲壮的结局,正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