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至善无痕,至仁无私 善的至境:百善孝为先(1 / 1)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南先生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做儿女的孝敬父母,“不择地而安之”,不等时间,不等空间,不等环境,尽我的力量,就是“孝之至也”。

孔子说,你要知道做人的道理,孝的内涵就是爱,爱只是很简单的解释。做儿女的要爱父母,爱父母就是孝。古人讲“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对父母家庭有真感情,如果入世为天下国家献身,就一定有责任感。换言之,忠就是孝的发挥,就是扩展了爱父母的心情,爱别人,爱国家,爱天下。“子之爱亲,命也”,儿女爱父母,这是天性,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然而,很多人通常将父母的爱视作理所当然,不懂得“子欲养而亲不待也”的道理,直到自己也有了子女,理解了为人父母的苦心,却发现自己想要反哺回报已经来不及了。

据传,很久之前,有个年轻人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贫穷,后来年轻人因为苦恼而迷上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天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成佛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这一日,年轻人听说远方一座无名山上有一位得道高僧,心里不免敬仰,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又怕母亲阻拦,便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走了。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那位得道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听完他的一番诉说,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请教佛法时,高僧开口道:“逆行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路。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她)为师,成佛又有何难?”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贫寒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主人没有赤脚。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家富有人家,更没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说的那个赤脚开门的人。

年轻人开始对高僧产生了怀疑,快到家的时候,他彻底失望了。日暮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披星戴月,连夜赶回。到家时已是午夜。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叩响门环,“谁呀?”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很快门就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就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这时,他一低头,蓦地发现母亲竟赤脚站在冰冷的地板上!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突然明白了一切。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不能事亲,焉能成佛?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所以说孝的止境,在于以父母待你之心回报父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贫穷富有,孝由心生,不由外物。《孝经》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到南极洲考察的科学家在风雪中经常看到成千上万的企鹅,面朝着同一个方向立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能如此整齐地朝同一个方向立着呢?细细观察后,考察队员们终于发现,每一只大企鹅的前面,都有一团毛茸茸的小东西。原来它们是一群伟大的母亲,守着面前的孩子,因为自己的腹部太圆,无法俯身在小企鹅之上,便只好以自己的身体遮挡刺骨的寒风。

作为子女,我们常常是享受着父母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索取得那样理所当然,接受得那么心安理得。为了孩子,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父母都是那样的义无反顾!然而,在父母之爱与子女之爱的天平上,永远是不平衡的,毕竟我们对父母付出的实在太少了,但父母对我们仍是满怀期待。从你真正感悟的那一刻开始,用心爱你的父母吧,如果认为道德与良心之名过于空大,不妨把它作为让今生今世少一些遗憾的手段之一,多孝敬父母一些,趁现在还来得及孝敬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