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螳臂当车,一直是被人们认为不自量力的。南先生在解读这一段时,也有同感。他觉得螳螂勇气可嘉,但还是需要注意做事的方法,并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宋朝时,一位皇太后请老师教育太子,因为太子不用功,老师打了他的手心,因此太子不肯去读书。皇太后也很生老师的气,命太监带口信给老师:不管太子书读得好不好,都要当皇帝!老师让太监回复皇太后说,有学问做尧舜一样贤明的皇帝,没有学问做桀纣一样亡国的皇帝。皇太后听了,醒悟得失,最后让太子去读书了。
南先生说,做事讲究方法很重要,如果太子的老师不懂得变通,当面直谏,爱孙心切的皇太后正在气头上,恐怕很难接受他的一番大道理,那么,太子老师的结局只能像螳臂当车一样悲惨。
赵太后新掌权,秦国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人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告诉左右:“有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脸吐唾沫。”这就等于把话说绝了。大臣们谁也不敢再劝说了。
左师触龙说希望谒见太后。太后怒容满面地等待他,以为他也是为劝说一事而来。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怕太后贵体偶有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太后说:“我老婆子行动全靠用人拉的车。”触龙说:“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现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坚持着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增进一点食欲,对身体也能有所调剂。”太后说:“我老婆子可做不到。”太后的脸色稍和缓了些。
触龙开始根本不谈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是与之拉家常,使太后缓解怒气,放松警惕,一步步打开交流的大门。等赵太后的态度稍缓和后,触龙就对她说:“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纪最小,不成材。臣子老了,偏偏爱怜他。希望能派他到侍卫队里凑个数,来保卫王宫。所以冒着死罪来禀告您。”
太后说:“一定同意您的请求。他多大年纪了?”“15岁了。虽然还小,希望在老臣没死的时候先拜托给太后。”
太后说:“做父亲的也爱怜他的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做母亲的更爱。”太后笑道:“妇道人家特别喜爱小儿子。”触龙回答:“依老臣个人的看法,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胜过长安君。”
太后说:“您错了,比不上对长安君爱得深。”触龙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深远一点。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是可怜她要远去,也是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代代相继在燕国为王吗?”
太后说:“是这样。”“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没有。”“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吗?”
太后说:“我老婆子没听说过。”触龙说:“这是他们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及于他们的子孙。难道是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地位高人一等却没什么功绩,俸禄特别优厚却未尝有所操劳,而金玉珠宝却拥有很多。现在,太后给长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给他,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曾想到在当下让他对国家做出功绩。待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太后说:“是啊!任凭你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就出兵了。
在与太后的对话中,触龙始终没有说让长安君去当人质,而是以拉家常的方式,实现了说的目的。这就是语言之巧,一是能巧妙地打开对话的大门,让对方愿意和你交流;二是能巧妙地接受或拒绝对方的意见,不论是接受或拒绝,对方都认为是通情达理的;三是通过巧妙的语言化解双方的分歧。说到底,这是触龙善于把握做事之巧,巧妙出击,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如何使自己做事更成熟、更完善,是一个人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只要掌握方法,就如同宝刀在手,胸有成竹,解决问题自然不在话下。如果一个人做事不讲究方法,光有一肚子大道理,或者只是揣着一厢情愿的想法,最终只能像庄子所说的“螳臂当车”一样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