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德厚信矼”是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受了教育有了知识,把道德的规范看得很重要,把自己以为是道德的东西,固执地抓得很牢,而他自己以为的道德,其实是错误的。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很好,方正刚强,觉得道德是不能碰的,却“未达人气”。对人生的气味、生命的气息一无所知,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南先生勾勒了一幅恩师教学图,庄子借孔子的嘴说:你自己认为学问好,为人方正,倔强自信,其实是你不通人情世故。“名闻不争,未达人心”,你突然跑去以仁义道德教化卫灵公,勉强用“仁义绳墨之言”暴露他的缺点错误,不是让他难堪吗?
谨记“人微言轻”,自己没有知名度,很重要的话变得没有分量了,话说出去起不了什么作用,这里讲的人情世故是需要知道的,庄子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只要不向坏的方向发展,你就能学会人生的艺术,即做人做事的方法。
为人处世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无法领悟。许多人,无论贫富、年龄、学历,都犯了“未达人气”的错误,一些伟人也不免于此。
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清华大学执教前,在与人交往方面就走过弯路,受过挫折。闻一多1925年5月回国,暑假后就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他开始时热情极高,全力以赴地工作。但由于他只有诗人的热情,没有行政工作者的练达,很快就遭到了中伤和诽谤。他于是“愤而南归”,连衣物、书籍都没有带走。1927年秋,“第四中山大学”成立时,聘他去担任外文系主任。但他还是不能适应环境,不久又离开了。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挂上一面豹皮的大鼓,我敲着它游遍了一个世界……我战着风涛,日暮归来,谁是我的家。”
1932年秋,闻一多应清华之聘,任中文系教授。这时他的精神十分痛苦。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说:“我近来最痛苦的是发现了自己的缺陷,一种最根本的缺陷——不能适应环境。”1933年春,应届毕业生请他为纪念册题词,他以《败》为题,信笔挥就了一篇文字。随后,总结过去“败”的经验教训和任教的需要,闻一多决心改走一条学者的道路,他把它叫作“向内的路”。他拟订了一个庞大的研究古典文学的计划,决心在这方面有一番作为和突破,他说:“向外发展的路既走不通,我就不能不转向内走。”于是,他在教学之余,便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实施他那庞大的计划,过起“隐士”的生活来。
在当时的环境下,闻一多改走一条“向内的路”,过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实是无奈之举。不谙世事,不通人情的确是一种“败”。不能融入环境,便要忍受寂寞,孤军奋战,生活在痛苦中。其实,不要偏执,一切看开,心胸放宽,包容万物,自然能够融入世间,游刃有余,要知道,有了“容”,才有“融”。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带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所以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人生不是平坦大道,处世不能全凭自我。“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要知道,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百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