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南先生解释子夏对“好学”的理解时说,每个人都有自身缺乏的东西,一个人应该每天反省自己所欠缺的,切忌认为自己有了一点知识就自满自足。人们必须每天补充自己所没有的学问,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月月温习以往的知识,不忘记所学的,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好学。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天资聪颖,机敏好学,他七八岁时始习书法,师承其父。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其身后,猛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很是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曾对儿子说,只有写完院里的十八缸水,他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直立稳健。献之心中颇有些不以为然,他勤奋地练了五年,写完了三缸水,自认为书法已小有所成,遂将自己十分满意的习字拿给父亲过目,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却频频摇头。直到看见一个“大”字,王羲之才现出了较满意的神色,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个点。小献之心中不服,又将习字拿去给母亲看,母亲认真地翻看,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一点,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此时方知与父亲的差距,又锲而不舍地练了下去,当他真的用尽十八大缸水,其书法果然突飞猛进。后王献之的字也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其书法与其父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每个人都应对自己有个明确的了解,每日三省吾身,找出自己欠缺的东西。通常人们都会犯自满的错误,在自己到达一定程度时总以为自己已无人能及,但当你静下心来走出自己设定的藩篱,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站得越高,越会感到自我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