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总在唏嘘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中西方皆是如此。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其《歌集》中叹息:“父辈较之祖辈已经不如,又生出我们这不肖一族,而下一代注定更加恶毒。”对此,老子也有自己的慨叹,南怀瑾先生进一步讲解,“老子著述的本意,首重效法自然道德的原则,假如人们都在道德的生活中,既不尚贤,又无欲而不争,那当然合乎自然的规范,也就自然是太平无事的天下了”。“时代到了后世,人人不能自修道德,人人不能善自整治争心和欲望,只拿老子那些叹古惜今的话来当教条”,自然是背道而驰,愈说愈远了。
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叹古惜今的圣人们无非是希望人们保留本性中最淳朴的东西,如果人人真善不虚,那么顺其自然的世界自会十分和谐。《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中有一句名言“直心是道场”,即充分表达了老子的感叹。
一天,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净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时,遇到维摩诘居士。维摩诘简称维摩,是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尽世间富贵;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
光严童子问维摩诘居士:“你从哪里来?”“我从道场来。”“道场在哪里?”“直心是道场。”听到维摩诘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恍然大悟。
“直心”即纯洁清净之心,即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了一切妄念,纯一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净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原本人心纯真无私、正直光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渐渐发现周围的一些人都心有城府、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直心道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上风气不正,人们有失淳朴善良而流于谲诈虚伪,心地不再像古人那么淳朴,让许多老人不由得感叹“今不如昔”。
提及世风便想到了两个成语,路不拾遗和夜不闭户。“夜不闭户”出自孔子《礼记·礼运》中“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一句。与“路不拾遗”相关的便是《旧唐书》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的衣服。
唐朝时,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十分焦急。这时,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丢衣服的人半信半疑。他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他转身回去,果真找到了他丢失这两个成语将我们带回了古时候民风淳朴、人心真善的时光中。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据历史记载,只有很少的几个时期似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等。
隋朝末年,民不聊生,李渊夺取政权后,短短几年就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李世民为一代明君,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关心民间疾苦,广开言路,从谏如流,重视农业,“耕者有其田”,司法独立,“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贞观年间,有一年全国判死刑的罪犯只有百人,当时法律规定处决死囚是在每年的秋天,这年年末,官府释放在押死囚,让其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并要求他们在第二年秋天回来行刑。到了次年九月,死囚都自动回到牢中,等待处死,无一逃亡。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象征了社会的高度与人心的纯净,英语中有句同样的谚语是:“Just leave it there is the best way for the owner”。有人说这是中西方历史的巧合,有人考证这一思想是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时带到西方去的。现在有不少的西方国家,已经将这一发源于几千年前文明古国的哲学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老子取法于天地自然,超然外物,已达至境,仿佛一位大宗师,看透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以天地之道运用于处世之中,既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然而,时代变化,人心不古,后世之人早已偏离了直心道场,故对于老子的告诫不闻不问,听着圣人的慨叹,我们也只能体会其中一二。
道家老子、儒家孔子随处推崇三代以上的圣帝明王,以之来阐扬上古传统文化君道的精神。“尧、舜都是内圣外王、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在进退之间,互相揖让而禅位,杯酒言欢,坦率自然,绝无机诈之心。”时代愈后,人心不古,到汤武革命,便用征诛手段,这类似于在棋盘之间的对弈,权谋策略,煞费心机,已与自然之道大相径庭了。北宋哲学家邵雍微言大义,两句诗评古论今:“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
唐代天台山国清寺的拾得禅师,与一位名唤寒山的贫家子弟为莫逆之交。一日,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世风如此,多说无益,一声叹息,只愿自修其身,保持真我的本性罢了。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远离机诈欺骗,世界便会日渐和谐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