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告诫人们,“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修为的方法。道家时常用到“清”与“虚”两个字,“清”形容境界,“虚”象征境界的空灵,二者异曲同工。“致”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致虚极”是要空到极点。“守静笃”讲的是功夫、作用,要专一坚持地守住。
南怀瑾先生用禅宗黄龙禅师的几句形容词来解读了这句话,即“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一只精灵异常的猫,等着要抓老鼠,四只脚蹲在地上,头端正,尾巴直竖起来,两只锐利的眼珠直盯即将到手的猎物,聚精会神,动也不动,随时伺机一跃,给予致命的一击。”这是在告诉我们,参话头,做功夫,精神集中,心无旁骛,方能成就道功。
众生皆有大智慧,将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六字真言贯彻得极为彻底的,除了灵猫,还有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母鸡。无论发生了什么,母鸡都专心致志守着自己的蛋,真正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修定的功夫,许多人都望尘莫及。
南京的栖霞山的栖霞寺,以石刻的佛像闻名天下,尤其是在无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峰顶上,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庄严生动,在峰下经过的人,无不举目仰视。有一信徒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佛像,就问引导的无成禅师道:“老禅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无成禅师回答道:“那尊佛叫飞来佛!”禅师的意思是说山峰很高,人无法爬上去雕刻,这尊佛应该是从别处飞来的吧。信徒听后,很好奇地又问道:“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无成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信徒再问道:“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禅师回答道:“既来之,则安之。”
一动不如一静,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深山之中有一座寺院,山间的草木精灵总是每天变成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呼风唤雨,风驰电掣,飞沙走石,许多年轻的学僧都被吓跑了,然而寺院中的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数十年,安若磐石。最后,精灵们的法术施展殆尽,禅师依旧不为所动,自守静笃,妖魔便作鸟兽散。
一个学僧问禅师:“妖魔法术高强,您是怎么胜过他们的呢?”禅师回答:“我没有什么能胜过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一个‘静’字。”“无和静,怎能战胜他们呢?”学僧追问,禅师说:“法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无,则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是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自然无所畏惧。”
“无”是一种广阔宽容的胸怀,“静”是一种气定神闲的领悟,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我自岿然不动。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根即虚空。道家有两句话:“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便是描述这个静到极点的境界,打破虚空乃真静。
真静并非只是指环境的宁谧,而是指一种心灵的感受。
很久以前,一位国王拿出一大笔赏金,看谁画得出最能代表平静祥和的意境。很多画家将自己的作品送到王宫:有人画了夕阳西下的森林暮色,有人画了白茫茫的静谧雪景,有人画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国王亲自看过每件作品,最后选出一件作品。这幅画中画了几座山,山形阴暗嶙峋,山峰尖锐孤傲。山上的天空漆黑一片,闪电从乌云中落下,也降下了冰雹和暴雨。这幅画和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但如果仔细看,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堆中有个小缝,里面有个鸟窝。尽管身旁狂风暴雨,小燕子还是蹲在窝里。
国王将朝臣召集过来,将奖颁发给画的作者,他的解释是:宁静的真谛就在于,宁静祥和的感觉,能让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心中的一片清澄。
致虚极,守静笃,打破尘俗的虚空。宁静以致远,静是一种内心的修为,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南京鸡鸣寺的旗幡上有一行字将“虚极静笃”的境界描绘得淋漓尽致,“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