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德的代价(1 / 1)

如果孝子贤臣的出现要付出一个时代的代价,那么不出现也罢。

“老子的历史哲学与儒家的观念,乃至一般社会人生的态度,另成一格,大异其趣。”老子提出天道自然,道衰微了,后世之人便开始提倡仁义道德,不料结果却适得其反。随着知识的发达,教育学问的普及,社会中阴谋诡诈、作奸犯科的事也越来越多,故老子“绝圣弃智”的思想不无道理。

“六亲不和,有孝慈”,南怀瑾先生进一步做出解释,如果家庭是个美满的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那么个个看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如果家中出了个孝子,相对之下,便有不被认同的不孝之子,因此说六亲不和,才有所谓的“父慈子孝”。 同理,“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不希望历史上出现太多的忠臣义士,因为历史上所谓的忠臣无不生于生灵涂炭的乱世,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百姓的苦难。如果国家风调雨顺,永处太平盛世,人人自重自爱,没有杀盗**掠之事,那么也就无所谓忠奸之分了。说到此,不由得想到关于忠臣岳飞的一些事。

岳飞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母亲在其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时,以敢战士应募,居老将宗泽帐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制旗赐之。后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立下赫赫战功,为南宋收复辽阔失地,却因“莫须有”的罪名,受秦桧所害,死于狱中。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忠诚之士,在那个昏乱的朝代,在奸诈之人眼中是怎样的人呢?南宋初年,面对着金人的大举入侵,当时号称名将的刘光世等人,只会一味地避敌逃跑,而不敢奋起反击。这一方面因为他们天生患有“软骨病”,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官已高,位已尊,以为即使立了大功,也不可能得到更大的升迁。他们便安于现状,什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在他们心目中根本不占什么地位。

当时岳飞入伍不久,虽然已崭露头角,但还没有太大的名望和地位。只有他在和金人进行战斗。当时有个叫邵缉的人,上疏朝廷,推荐岳飞,推荐书颇值得思量:“如今这些大将,都是富贵荣华到了头,不肯再为朝廷出力了,有的人甚至手握强兵威胁控制朝廷,很是专横跋扈,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再重用呢?……驾驭这些人,就好像饲养猎鹰一样,饿着它,它便为你捕捉猎物;喂饱了,它就飞掉了。如今的这些大将,都是还未出猎就早已被鲜汤美肉喂得饱饱的,因此派他们去迎敌,他们都掉头不顾……岳飞却不是这样,他虽然拥有数万兵众,但他的官爵低下,朝廷对他也未有什么特别的恩宠,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军官,此时他正像饥饿的雄鹰准备振翅高飞。如果让他去立某一功,然后赏他某一级官爵,完成某一件事,给他某一等荣誉,就好像猎鹰那样,抓住一只兔子,便喂一只老鼠,抓住一只狐狸,就喂它一只家禽。以这种手段去驾驭他,使他不会满足,总有贪功求战之意,这样他必然会为国家一再立功。”

乱世出忠臣,在那个是非颠倒、生灵涂炭的年代,即便忠臣也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老子的话不无道理,与其历史上多出些孝子贤臣,还不如家家和谐,无孝与不孝之分,国家安定,无忠奸之辨。

与其期盼孝子贤臣,不如致力于一个和谐的大同世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恶的出现,也没有善的彰显,失去相对而言的比较,留下的却是绝对的美好。这或许是先古圣贤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