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生,他的思想不为当世君主所接受,还受到各种中伤。但他为人豁达,说:“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意思是我的思想如果可行,那么自然会被推行;如果行不通,我自己也会见势而止。而行得通或行不通则不是人力可以决定的,需要靠天意了。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句话正体现了孟子的人格魅力,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不得机会,则自己修身养性;得机会,就救天下,救国家,救社会。一切处之泰然,正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沈万山,明初江南首富,原籍为浙江湖州南浔。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输粮京师,明太祖亲自召见,故其名噪一时。为明太祖修建南京城,他捐了大量资财。《明史·马皇后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民富敌国,民自不详。不详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沈万山终因其富可敌国,成为皇家的心腹大患,家产被抄,全家被发配到云南。
俗话说:“何妨得意,不可忘形。”沈万山虽富可敌国,却不知隐其锋芒,得意忘形,终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
据史书记载:唐朝的一个督运官在监督运粮船队时,不幸遇大风,船被打翻,粮食受到损失,时任巡抚的卢承庆在考核他的时候说:“监运损失粮食,成绩中下。”督运官听到评价,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从容地笑了笑便退了出来。卢承庆对他的气度和修养颇为欣赏,就把他叫回来重新评估道:“损失粮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绩中中。”督运官仍然没说什么惭愧的话,只是笑笑而已。卢承庆深为他的坦**胸怀所感动,最后评价他:“宠辱不惊,遇事从容,成绩中上。”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中,一个小小的督运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唐书中专门为他记上这么一笔,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人们推崇他“宠辱不惊,遇事从容”的心态和修养。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最难得的是能够保持宠辱不惊的平常心。
记得林语堂先生说过:“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也不怨天尤人。”这是对平常心最精辟的解释。
三伏天,寺院里草地枯黄,很是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种子吧!”
师父说:“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父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种子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父说:“师父,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可惜。”
师父说:“无妨,吹走的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种子入地,飞来几只麻雀,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得连轰带赶,然后向师父报告说:“种子都被麻雀吃了,如何是好?”
师父说:“何必如此着急,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父的房间带着哭腔对师父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父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欣喜地说:“师父,快来看,小草都长出来了。”
师父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随喜。”
平常心境界就是这种“随”的精神,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顺其自然,不患得患失。
平常心就是对生命透彻的领悟,古人曰:生命薄如蝉翼。存在就该满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能够真的理解这句话,那一切烦恼困顿,均可弃之于风中,不必挂怀。只要领悟生命的真谛,知晓生之弥足珍贵,就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善待一切。
拥有一颗平常心是一种境界,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我们需要走过极为坎坷的心路历程,经历险峰、幽谷后,才能真正领悟世事沧桑,如梦如幻,才能淡然面对人间的是是非非,保持心灵的宁静。
平常心是尘世中的微笑,是对物欲的淡泊,是风浪中的平静,是困厄中的坦然,是平常事物中的朴素哲学。拥有平常心,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