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物我两忘之心,处红尘悠闲自在(1 / 1)

南怀瑾先生讲《孟子》,曾以牛喻人之修行,字字珠玑,且发人深省,将人的心性修养之道说得淋漓尽致,特此拿来共享。

南怀瑾先生说道,在宋元以后,禅宗里出了一位普明和尚,把心性的修养,比作牧牛,从一头野牛修到物我双忘,分为十个步骤。第一是“未牧”,好比恣意咆哮、随意践踏禾苗的野牛;第二是“初调”,牵着牛鼻子随着人意走;第三是“受制”,牛不再乱走,绳子可以放松一点;第四是“回首”,癫狂的心境比较柔顺了,但是还要牵着鼻子走;第五是“驯服”,可以自然收放,不必牵了;第六是“无碍”,可以安稳不动,不必让人费心;第七是“任运”,牧人可以睡大觉了;第八是“相忘”,牧人和牛两无心;第九是“独照”,到了无牛的境界,人的一切妄心已除;最后是“双泯”,则人也不见,牛心也不见。

这里所讲的修养十步,就是把一颗狂野之心修成正果的过程。《西游记》中的牛魔王,他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两人正代表了一颗人心的两面,孙悟空是努力改过、潜心向善之心,而牛魔王是不易驯服的狂野之心。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牛魔王,都需要按照南怀瑾先生介绍的十个步骤来进行驯服,最后到物我两忘之境,便算修成了正果。

禅宗有很多修行故事,正应了牧牛这一修心的过程。

有一次,无德禅师向和他修行的学僧们问禅心。

一位学僧说道:“以前在我心中,除了‘我’或‘我所’之外,世上再没有什么值得我关心的。但自从参禅以后,我才发觉世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靠因缘才能成就,除了‘我’以外,还有人,还有佛,我想我握住禅心了。”

接着一位学僧说道:“以前我的眼光仅限于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具体实物。但自从参禅以后,现在我有了远见,不再心胸狭小而量大如空。我想我找到禅心了。”

第三位学僧说道:“以前如果说我一天能行30里路,我绝不去走50里。但自从参禅以后,才感受到,自己是以有限的生命去证悟永恒的法身,恨不得不眠不食,日行百里。我想我已知道什么叫禅心了。”

第四位学僧说道:“我由于资历低、学识浅,在处世方面总显得笨拙,因而有时会很自卑。自从参禅以后,我才发觉自己可以担当弘法利生的重责大任,因此,不再自觉笨拙,也不感觉自卑,我想这就是禅心了。”

最后一位学僧说道:“我身材五尺,平时总抱着‘天塌下来总有别人会顶住’的心态。但自从参禅以后,才感受到禅宗的信念,现在总觉得自己有丈二的身材,我想我已体悟到什么叫禅心了。”

无德禅师听后,说道:“你们所说的只是一种‘初心’,而非‘禅心’。真正的禅心在于明心见性。好好精进修持吧!”

学僧们听后,敛目内省,继续去寻找禅心。

学僧的回答都有道理,为何无德禅师却称之为“初心,而非禅心”?原因很简单,修禅修的就是物我两忘、心外无物之境,而这些学僧执着于人间的利害得失,怎能称之为禅心呢?何谓禅心?只有心境平和,放下喜悲,空明无物,才能达到心灵和行动的静默,在静默中物我两忘,进入奇妙的觉悟之境,体悟无法言说的“万色皆空”的境界。那种境界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慧忠禅师达到的就是这种修行境界。

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谦恭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可有此事?”

三藏法师痛快答道:“只是些小伎俩!”

慧忠于是心有所想,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并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查看,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间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他用尽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忠心迹,一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可知为何?”

三藏摇头不语。

慧忠禅师笑道:“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如此可见,只有心灵空明,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境,才能物我两忘,使修养化为至境。

纷纷扰扰的世界,总有无尽的**。卢梭说:“10岁时被点心、20岁被恋人、30岁被快乐、40岁被野心、50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是啊,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名利,沉迷于花花世界之中,心中所求太多,只会使自己疲惫不堪、寝食难安。

其实这又何苦?人生不满百,有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不就此放下,让心灵在无物无我之中,体会一种难得的闲适与自在?即使身处闹市,也不必关门闭窗,任它潮起潮落,风起云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身在红尘中,做出世想,畅游青山绿水,沐浴徐徐清风,又何必“入山唯恐不深”。杜牧诗云:“睫在眼前常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关键是你的心。

修养心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去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