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气度决定人生 养浩然正气,做上品圣人(1 / 1)

自古做人难,做一个有一身浩然正气的人更难,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自我修行的过程。《菜根谭》中有语:“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南怀瑾先生认为,对于养气修心的功夫,能够修到纯粹精湛的,非孟子莫属。

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修养有“内圣外王”之说,孟子就此修养之道,指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首先说明养气修心之道,虽爱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专一修养,只能算是“但知有此一善”而已。必须要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验,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说有了证验的信息。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谓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才算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成功。

修身养性,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克服自身缺点、不断进步的过程。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下一番苦功,怎能练就金玉人格。要想达到大境界,必须在修身养性上下苦功,时时拂拭心灵,处处反思行为,莫让灵魂蒙尘。

赵概是宋朝南京虞城人,曾与欧阳修同在馆阁任职。赵概性情敦厚持重,沉默寡言,欧阳修很看不起他。欧阳修任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之职后,以赵概没有文采为由,将其贬官为天章阁待制。赵概清静淡泊,对此并不计较。

后来,欧阳修的外甥女与人**,忌恨欧阳修的人借题发挥,以此事来诬蔑他。皇帝震怒,没人敢为欧阳修辩护,只有赵概为欧阳修上书,说:“欧阳修因文才出众才成为皇上的近臣,皇上不能随便听信谗言,轻易诬蔑他。”有人问赵概:“你与欧阳修之间不是有嫌隙吗?”赵概说:“以私废公,我不能做这种事。”

最终,皇帝并没有听赵概的话,欧阳修仍旧被贬官滁州。赵概后来执掌苏州,接着又辞官守丧,守丧期满后,被授职翰林学士,他再次上书,要求先为欧阳修恢复官职。

虽然赵概的请求没有被朝廷采纳,但当时的人们都非常赞赏赵概宽厚大度、不计私怨的品行。欧阳修也认识到了赵概的德高望重,对其非常佩服,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赵概的品德如此高尚,得益于他平时能够克己修身。为了严格要求自己,他曾准备两个瓶子:如果起了善念或做了好事,就把一粒黄豆投入一个瓶子中;如果起了恶念或做了不好的事,就把一粒黑豆投入另一个瓶子中。刚开始的时候,黑豆往往比黄豆多。后来,随着赵概对自己的磨砺,时时内省,努力克制自己,改过迁善,瓶子中的黄豆渐渐多了,黑豆也随之减少,赵概终于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赵概通过有意识地修行,从而达到令身边人称颂的境界,这就是在自己身上起到效验的阶段。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善养浩然正气。何为浩然正气?其实就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这三气构成了浩然正气。这种浩然正气体现出一种伟大的人格之美。中国历史上具有一身浩然正气的英雄有很多,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个。

文天祥本来是个文官,但为了反抗元人的入侵,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用自己的家产招募到三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朝大军人那么多,你只有这些人,不是虎羊相拼吗?”文天祥则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令我心痛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但是也要为国尽力!”

后来,南宋的统治者投降了蒙古,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依然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此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人的多次劝降,最终慷慨就义。

文天祥以身殉国,表现出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傲然品格,终于如其诗中所说,一片丹心照汗青,从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可以大书特书的“善养浩然正气”的英雄。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是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正气长存,则邪气却步、阴霾不侵;正气长存,则清风浩**,乾坤朗朗。要保持浩然正气,就必须“日三省吾身”,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以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为己任,使正气日盛,邪气渐消,引领整个社会不断走向正义和文明。这才是君子之道。

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修身养性,做上品人,一生以培养浩然正气为目标,也许下一位圣人就在这种修养的过程中,渐渐浮出历史的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