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眼光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眼睛看到之处,是你能到达的地方。”要想成功,长远的眼光是必不可少的,“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只有有远大的眼光,他的国家才有希望。如果领导人目光短浅,那他就很难使国家兴旺发达。梁惠王就是一例。
一次,梁惠王和孟子谈话时很庄重地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他说,在他的国境以内,如果是在黄河内遭遇了水旱天灾、粮食歉收的凶年,就把河内的人民,迁移到河东来;同时在河东征收了粮食送到河内去,使河内的人不至于受到饥饿的痛苦。假如是河东遭遇灾害时,他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去照顾帮助河东的人民,这都是他尽心仁爱人民的事实,是施行了仁政,邻邦并没有这样做,可是他们的人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人民也没有增加。
梁惠王很是困惑,请教孟子。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做法就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行为。孟子以战争来举例,说:“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在作战的时候,战鼓响起来,部队就向前冲锋,双方接近战斗以后,一直怕死的兵将脱了战袍,丢了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而跑了五十步的人却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胆小。这不是和你梁惠王的行为一样吗?
孟子以此来比喻梁惠王为政的缺点,梁惠王遇到凶荒的年岁,移民、输粮,固然是好事,但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他不能从根本上着手除去病源,为国家千秋万世着想,做百年大计,长久之图,他的人民怎么可能比邻国的人民多呢?
南怀瑾先生很赞同孟子的观点,他认为治国与个人发展的道理是相通的,一个人只有具有远大的眼光,才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只有有远大的眼光,我们才会发现世界的美好,才能摆脱“坐井观天”的困境,从而让心遨游于五湖四海,让生命绵延、伸展。
有一个寓言故事:
一些新植的小树在山坡上积极生长着,为了得到更多的露水和阳光,小树们都拼命地扩展自己的枝丫,以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但是只有一棵小树例外,它只是在自己的一小块地盘上默默地生长。许多年过去了,这棵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而其他的树都只能在它的树荫之下,吸收它剩下的露水和阳光。其他的树就问它,为什么你能长那么高?它说,我只是一心想往上长,想看到更远的地方。
想要取得人生的辉煌,我们就应该培养自己的远见卓识,练就独到的眼光,唯有这样才能扩展自己人生的格局,避免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成大事者都是有远见、能高瞻远瞩的人。
秦末,烽火四起之时,项羽和刘邦曾约定,先入咸阳的人称王。刘邦于是日夜兼程,首先抵达。
咸阳作为秦的国都,全国的金银珠宝、图书典籍都聚集在此。进入咸阳之后,刘邦的部将们都争着跑到秦国府库中去瓜分金银财宝,只有萧何一个人先带人去没收秦丞相、御史制定的法律、典章、文书、档案,并妥善收藏好。
后来,刘邦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全国的险要关塞、人口多少、哪些方面强、哪些方面弱以及人民所痛恨的是什么,并最终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萧何接管了秦朝的这些文件。
大人物的远见卓识不仅可以成就大业,而且还左右着历史的发展;而寻常人具有长远的眼光,则不仅仅可以安身立命,还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名利双收。
秦汉时期宣曲(今陕西西安市西)任氏是一个大富商。他的祖上曾经担任过秦时督道仓的官吏。秦朝灭亡后,豪强之人争着夺取金玉珠宝,只有任氏用地窖藏了许多粮食。任氏的家人都埋怨他,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任氏也没有多加解释。
后来,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相持于荥阳一带,农民无法种庄稼,加上当时战事频繁,粮食也不能从别的地方转运过来,荥阳开始闹起了饥荒,一石米价陡然涨至一万钱,那些抢夺金玉珠宝的豪强们,空有金玉珠宝,也无可奈何。
这时,任氏打开自己的地窖,趁机贩卖粮食。于是,所有的金玉珠宝又都流到任氏手中了。任氏家人都夸赞他有眼光。
可见,一个人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得远一点,就会获得长久的收获。但在这个世界上,人很容易被各种东西**,比如金钱的威力、地位的荣耀、名誉的光环,等等,如果不将眼光放长远一点,就会被这些东西蒙住眼睛,迷失自我。
鹰击长空虽然要经受风雨的摧残,却可以看尽天下万物,将世界揽入胸怀,而井底之蛙虽可一生平安,却只能行走于方寸之地,心灵和眼界一样狭窄。正如红顶商人胡雪岩所说:“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远见,就没有了对成功的渴望,也就失去了进取的动力,虽然他现在取得了成功,但是,将来他却无法攀登到成功的最高峰。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就必须克服你的惰性,大胆地预测你的明天,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上足生命的发条,走出一个辉煌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