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曾经感慨,体能好,智慧又高,文武俱全的人太少。正如孟子所云:“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意思是说学问、德业好的人多半体弱多病。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就是如此,一生疾病缠身,有些甚至英年早逝,不得不让人心生叹息。
被后世誉为“诗鬼”的唐代诗人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后来其家道中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作辞章。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能举进士,韩愈作《讳辩》鼓励李贺应试,但李贺终不得登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得志。
公元815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李贺最后一次离开家乡昌谷,到潞州(今山西长治)去做了张彻的幕僚。在诗人心中,潞州此行,已谈不上什么步入仕途,只是为了谋求生路而已。然而,让他再一次感到心寒的是,由于时局动乱,不久后,赏识他的上司和朋友们相继离去,这让他的心理和精神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年冬天,李贺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无奈之下,孤独且疾病缠身的李贺也离开了潞州,再次回到家乡。回家后的李贺,从此就再也没有从病榻上起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后一次清点了一下自己的诗稿,看着自己饱蘸心血的纸墨,他含泪吟道“谁看清简一编书”。
李贺短暂的一生,以诗为业,体弱多病,可算是智慧无限,但身体染疾,英年早逝,算是使事业受阻的典型了。如若其健康长寿,当有更多好诗“一唱天下白”,供后人悟之、赏之、模仿之。
一个有病的人,因为经常在病苦中,身体没有其他的活动,所以会多思想、会搞学问。体力好的人,喜好运动,要他写两篇文章,会很吃力,这是事实。但是事实归事实,一个人即使有才华,但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充沛的精力,也免谈事业,一个人做事业,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就如曾国藩所说:“功名看器宇,视野看精神。”
纵观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不具有大智慧与旺盛的精力。如我国的汉武帝、清康熙帝,外国的拿破仑、戴高乐、丘吉尔等,都是体力、精力、智力超群的人物,因此他们能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毛泽东更是以其雄伟的气魄曾13次横渡长江,1966年游渡时已是73岁高龄。
1956年的五六月份,毛泽东以60多岁的高龄,在武汉3次游泳,横渡长江。而且写下了“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气势非凡的诗句,这里描写的就是毛泽东自己畅游长江时的情景和感受。武汉长江的江面宽约两公里,经常吹三级到五级的风,江水以1.3米~1.9米每秒的速度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毛泽东仅用两小时就完成了横渡。“中流击水”不仅给了毛泽东健康的肌体和充沛的精力,也铸就了毛泽东一生逆水行舟、百折不挠的顽强革命意志。
毛泽东一生智力超群,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就了经世伟业。他在高龄时依然精力充沛,可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需要充沛的体能和超人的智慧,同样,想要实现个人事业的成功,两者也是必不可少的。
体能和智慧就是成功的左膀右臂,做到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何愁不成功?
在成功来临之前,你能露出这两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