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两种特征:温润如玉和铮铮铁骨(1 / 1)

南怀瑾先生认为:“孟子继承孔子的传统精神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和孔子的文化思想一样,也成为由古到今,甚至将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孟子的横空出世,为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注入一股阳刚之气,儒家思想从此刚柔并济,进退自如,上可以辅君王,下可以安黎民,进可以兼济天下,退可以独善其身,既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烈,又有“闲花落地听无声”的静谧。

谦谦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特征,而孟子则为后世人提供了铮铮汉子的阳刚形象。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以玉喻君子,取其圆润,不尖锐。佛家有一个词,圆融,是跟这种成熟的圆润颇为相似的境界。是以佛家讲求戒嗔、戒痴、戒贪,无欲无求,尔后能不动声色、不滞于心。谦谦君子的圆润亦同此理。修成佛、修成仙是尘世之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磨去棱角、收敛光华、修成谦谦君子并非太难的事情。容人之量是修成谦谦君子的前提,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修不成君子,开阔的心胸、通透的眼光,才是君子的气量。

而铮铮汉子就像一棵寒梅,挺立风雪中,傲然绽放。他们敢于仗义执言,绝不妥协。他们不苟且,不油滑,不世故,不屈不挠;他们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胆有识。他们立世一尘不染,对人一片冰心,一箪食,一瓢饮,却敢于担荷一切苦难。正如古诗所云: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谦谦君子与铮铮汉子,作为两种人格特征,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无论做到哪一点,都可以让人心生敬佩。而最能体现两者区别的当数鲁迅和胡适,两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

鲁迅与胡适既是北大同事,又为《新青年》同人,在五四运动中并肩战斗过。

五四运动后期,随着《新青年》杂志的分裂,胡适与鲁迅日渐分道扬镳,走进了不同营垒。胡适的“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整理国故”“钻入研究室”乃至后来的“好政府主义”主张皆为鲁迅所侧目。在《华盖集》正续编以及之后的每本杂文集中,我们几乎都不难读到鲁迅对胡适这些主张的愤慨与讽刺。最严厉的谴责是他不点名地称胡适为“向日本人献上‘攻心菜’的学者”,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甚至以胡适为灵魂的“新月社”被国民政府查封了,鲁迅也没有只言片语的同情或慰问,反而说他们是焦大,被贾府塞了一嘴马粪。这并不是一个文人简单的谩骂,而是一个坚持自己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磊落之言。鲁迅自己也说他所有的批评都是对事不对人,敢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能“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身铮铮铁骨,绝不妥协。

而胡适却对此抱宽容的态度,并且批评、规劝苏雪林等当时批判鲁迅的人,表现了一代学术大师的卓越风范。鲁迅逝世了,尽管鲁迅与自己生前政见相左,恶言有加,但胡适不仅不否定鲁迅的思想,还为他恢复名誉。胡适的这个态度,其宽容、大度、雅量、明智,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绅士风度”。如果说鲁迅的光明磊落让人由衷敬佩,那么,胡适的这种“绅士风度”也同样是让人高山仰止的。

鲁迅和胡适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选择”。与鲁迅的思想深刻、毫不妥协、坚韧不拔等诸多品质相比,胡适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平常心态,是渐进的、理性的。正如世界有好就有坏,有前就有后,有强势就有弱势,有激进就有保守。如果把鲁迅的犀利、深刻看作激进思想的表达,那么不妨把胡适看作是介于激进与保守之间的温和派。

胡适先生如同一位温和的、善为他人着想的谦谦君子,而鲁迅先生就是一身正气、绝不与现实妥协的铮铮汉子。

处当今之世,生活瞬息万变,人事纷繁复杂,若想成就普通人的平安与幸福,只修谦谦君子之人格,或者钟爱一身铮铮铁骨,最终很难如意。所以为人还需讲究方圆之道,修铮铮汉子的一身正气,心中方方正正,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取谦谦君子的圆融为人,左右逢源,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地自在穿行。

人生若达此境界,无论朗朗乾坤还是滔滔浊世,于我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