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为什么要为战争埋单?(1 / 1)

南怀瑾先生有感于乱世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他引用中国台湾诗人王松的诗“不合时宜知多少,生逢乱世做人难”来说明千百年来,百姓由于战乱生活困苦,直接面对死亡的威胁,过着非人的生活。孟子用短短几句话就描绘出了一幅乱世图画,即“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战乱对于百姓来说就是人间的地狱,因为它是死神的盛宴。飘溅的血液,嘶哑的呼喊,钢铁和肉体的碰撞,生命与死神的舞蹈,这就是战争,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退让,每一秒都有生命在消失。李白在《战城南》中对战争的描述最是触目惊心:“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争就是潘多拉的盒子,放出了一切罪恶,却把希望留在了里面。战争是对生命最可怕的摧残。

公元前262年,为了谋取六国,秦攻取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使韩国上党郡完全与韩本土隔离。韩国想献出上党向秦求和,郡守不愿降秦,他把韩的上党郡17县献给赵国。秦国派兵攻赵。赵将廉颇驻守长平,筑垒固守,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公元前260年,赵王急于求战,中了秦的反间计,不满廉颇凭险固守以疲秦军的战略,起用赵括代替廉颇,率兵大举进攻。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正值年轻气盛之时,急于取胜,结果中了秦军诈败之计,在长平被包围,当时秦国的将领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将白起。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赵军广大将士进行了艰难的抵抗,他们顽强地坚持了46天,终因断粮以致自相残杀,以人肉为军粮。结果相当多的赵军将士或战死,或饿死,或被自家兄弟吃掉,剩下的则是饥寒交迫,求生无门。最后时刻,赵括将主力部队分为四队,组织轮番突围,在武讫岭上,赵军遭遇秦将白起的阻截,根本无法突破重围。赵括见状,亲率精兵发起猛烈冲击,不幸中箭身亡。见主将被杀,群龙无首,数十万赵军只得向秦军投降。这数十万赵军降卒被白起分散隔离,然后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全部被坑杀。为了震慑赵国,白起有意将其中伤、病、残者240人释放回赵国,长平之战遂告结束。这一场战争秦军也是伤亡惨重,据白起后来描述说,秦参战的百万兵士“卒死者过半”。

长平一战,上百万人化为白骨。那些也是人,也是鲜活的生命,曾经在父亲的严厉管教和母亲的小曲中,蹒跚学步、奔跑、欢笑、成长、娶妻生子,而瞬间便是战马嘶鸣、短兵相接、厮杀,然后凄然倒下,一腔热血流进黑色的土地里。承欢父母膝下、经营自己的家庭、享受天伦之乐已经成了一个遥远而奢侈的梦想。在他们倒下的那一刻,脑中也许一片空白,瞬间一切就都结束了。

战争不仅是将士的噩梦,也是平民的梦魇。

平民何罪?他们却要为战争埋单。这种残酷又怎能用语言表达!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用它鲜血淋漓的身躯向后世昭示了和平的可贵。作为后来人,我们怎能不关注、不反思呢?

抚今忆昔,过去的千年,人类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愚昧走向了文明,从落后走向了繁荣,从幼稚走向了成熟,然而,战争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我们。人类创造了历史,也发明了战争;战争改变着历史,也改变着人类。历史长卷里的每一页,都浸透了人类生命的血和泪。

在今天,在这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让我们的头脑更加理智,让我们的行为更加理性。远离战争,远离灾难,让和平鸽在蓝天下自由地飞翔,把橄榄枝传递到每一个有生命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