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走到现代,虽然遭遇边缘化的困境,但还是应该有自己的立身标准,否则,即使才高八斗,一肚子锦绣文章,仍然只是绣花枕头而已。现代知识分子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承担意识,一是批判精神。
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有一句座右铭:“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正是知识分子的承担意识。他秉持着这种精神,一肩挑起对社会、历史、民族的重担,辣手作文,决不妥协,结果因拒收张作霖30万元“封口费”而惨遭杀害。这也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那一代知识分子“不可夺”之“志”。
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对自我在社会、历史中的角色、立场有一个选择、认定,努力承担起对国家、民族、人类,对历史、时代、社会的责任。你应该清楚你是“公共知识分子”,你所代表的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更不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公共利益,是时代的正义和良知的代表。
其实,知识分子应该明白在这种“大承担”背后,还要有一个“大生命”的观念。如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所谓“心事浩茫连广宇”,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整个民族、整个人类、整个宇宙的生命都和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只要世界上有一个生命是不自由的,你自己也不能是自由的。有人说,真正的诗人是能感受到天堂的欢乐和地狱的痛苦的。因此,你追求的个体精神自由应该包含博爱精神,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悲情怀。这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境界,独立不依,不受拘束,同时又可以自由出入于人我之间、物我之间、大境界中的大自由状态,这是令人神往的。相比于这种大自由的境界,追求一己的“自由”就会使精神显得相当狭隘,这绝不是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所为。
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者,作为民族精神的守护者,现代知识分子不仅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承担意识,最重要的是还要有批判精神。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历史或现实做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是知识分子的天然品格和性情。
现代西方的很多学者将批判精神视为知识分子的本质,以此作为判断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依据。梅兹格认为:知识分子是不断批判社会和自我批判的人,无论他们的待遇好与坏,也不管社会的发达与退步,他们因对现实的不满而继续批评下去。知识分子是天生的反对派,他们在社会舞台上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潜在的革命作用,而不是由于他们效忠的对象换了。在这里,知识分子的作用绝不是一个摆设,他们是社会的良心,是为了社会不断进步而大胆预言的“海燕”。
我国自古就有为社会进步而呐喊的“海燕”,例如孟老夫子,但不可否认,更多的是向现实妥协的读书人,这虽为民族之不幸,但他们的衬托使得孟子身上的人格魅力更加动人。南怀瑾先生虽然感慨孟子的命运,但也非常欣赏孟子游走于列国,而本性不失的立身精神。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精神,坚持走王道路线、为天下苍生请命、决不降格以求的品质及他敢于当面批判君王的勇气,都体现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其本身所蕴含的承担意识和批判精神。这种精神是祖传千年也不会过时的瑰宝,只要知识分子身上具备这两种特质,相信一个国家就有希望。
然而,反观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不幸的是,学界的“士气”渐趋消解,科学家之间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已属寻常,社会批判和制度批评更成了稀缺的声音。师承近亲繁殖,唯长是尊;学界一团和气,“老好人”主义盛行;学术缺乏创新;更多的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躲进小楼成一统”,学术论文堆得山高,而百无一用。眼见得国外的知识精英们纷纷荣登诺贝尔榜,我们却离学术的创新和批判精神渐行渐远,有时发两句牢骚,然后继续保持其乐融融。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批判精神普遍缺失的时代,“作一士之谔谔”者少之又少,不能容忍轻薄为文、无视民生,在严于解剖自己的同时,进行着不妥协的批判的鲁迅,更是后无来者。求知只是更好的谋生手段,已没什么神圣可言。“著书只为稻粱谋”,市场化、商业化、逐利化,也让学者们学会了“明哲保身”,具体表现是“唯上”“唯书”“唯权”。
可以想见,这样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是廉价的,绝对称不上现代的,他们是精神的侏儒,甚至是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因为知识分子手里掌握的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他们是思想的布道者,是文明的传播者,如果他们的灵魂枯萎,批判精神萎缩,也就谈不上什么承担意识了。一个国家若是充斥了这样的知识分子,那么国家的前途实在是不乐观。
以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名义,让我们呼唤真正现代的知识分子,他们要具有承担意识和批判精神,要有自由和独立的思想。不浑浑噩噩,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本色和批判的锋芒,“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用一支妙笔写尽人间不平之事。真正做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决不与现实妥协,用血液谱写出一曲人类的“命运”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