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进退是人的睿智表现(1 / 1)

对于那些能够成功的人来说,只要不会影响到大目标、大方向,适时进退是一个不失明智的选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那场风波也许仍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时,克林顿若死不承认,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顿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无独有偶,同样是美国总统,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曾因欺骗而被哈佛大学清退。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淡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采用的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主动的情况下,由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清朝康熙皇帝继位时年龄很小,功臣鳌拜掌握朝中大权,并想谋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于是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哥们儿“游戏”,以造成一种自己昏庸无能的假象。一次,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一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额图一把抓住。直到这时,康熙仍装糊涂说:“这没什么,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康熙此举让鳌拜对他彻底放松了戒备,最后康熙等时机成熟时一举将其擒获,可以说是放出长线,钓上了大鱼。

荀子说,大丈夫根据时势,需要屈时就屈,需要伸时就伸;可以屈时就屈,可以伸时就伸。屈于应当屈的时候,是智慧;伸于应当伸的时候,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壮大力量;屈是隐匿自我,伸是高扬自我;屈是生之低谷,伸是生之巅峰。有低谷,有巅峰,犬牙交错,波浪行进,这才构成完美而丰富的人生。

荀子又说,大丈夫推崇他人的德行,赞扬他人的道德,这不是出于阿谀奉承;公正地、坦率地指出他人的错误,也不是出于诽谤和挑剔;客观地、中肯地表白自己光明磊落,与虞舜夏禹相比拟,与苍天大地相参合,这不叫虚夸狂妄。随时势能屈能伸,柔顺如同薄席,可卷可张,这不是出于胆小怕事;刚强、勇敢而又坚毅,从不屈服于人,这不是出于骄傲暴戾。

荀子还说,人如果到了如《诗经》中所说的,“往左,你能应付裕如;往右,你能掌握一切”这样的境界,就不枉为人了。

大丈夫有起有伏,能屈能伸。起,就起他个直上九霄,伏,就伏他个如龙在渊;屈,就屈他个不露痕迹,伸,就伸他个天高海阔。

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几次被捕几次逃亡,出生入死,找到自己的军队,与敌人展开最后一战,被捕后英勇就义,英名流芳百世。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永远激励着后人!

史学家司马迁对楚国义侠季布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惜乔装为奴,忍辱偷生给予了如下评论:

“……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屡军拳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咸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有勇也,其计划无复之耳。”

其实,司马迁本人就是耿介之士。当群臣众口一词片面地诋毁李陵降胡时,他却站出来,仗义执言,结果触怒了汉武帝而被处以宫刑。受宫刑乃奇耻大辱,从不畏死的角度看司马迁理应自杀。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客观记述历史的使命,必须忍辱偷生。

司马迁没有因为这种屈辱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而是化悲痛为力量。试想:如若没有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怎能有巨著《史记》的出现?他用退,证明了自己的卓越,更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不朽篇章。

思路启示

忍辱负重的人常具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进退而被吓倒,而放弃自己。这样的人,往往能坚持到最后,取得常人想象不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