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其实是另一种完美。人们总是想让自己的人生尽善尽美,实际上,这又何必呢?
人生的确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其实,没有缺憾我们便无法去衡量完美。
谢尔·西尔弗斯坦在《丢失的那块儿》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圆环被切掉了一块,圆环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来,于是就到处去寻找丢失的那块儿。可是由于它不完整,因此滚得很慢,它欣赏路边的花儿,它与虫儿聊天,它享受阳光。它发现了许多不同的小块儿,可没有一块适合它。于是它继续寻找着。
终于有一天,圆环找到了非常适合的小块,它高兴极了,将那小块装上,然后又滚了起来,它终于成为完美的圆环了。它能够滚得很快,以致无暇注意花儿或和虫儿聊天。当它发现飞快的滚动使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时,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块又放回到路边,缓慢地向前滚去。
人生的确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其实,没有缺憾我们便无法去衡量完美。仔细想想,缺憾不也是一种完美吗?
著名的音乐家托马斯·杰斐逊其貌不扬,他在向妻子玛莎求婚时,还有两位情敌也在追求玛莎。一个星期天,杰斐逊的两个情敌在玛莎的家门口碰上了,于是,他们准备联合起来,羞辱杰斐逊。可是,这时门里传来优美的小提琴声,还有一个甜美的声音在伴唱;如水的乐曲在房屋周遭流淌着,两个情敌此时竟然没有勇气去推玛莎家的门,他们心照不宣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过。
杰斐逊并不完美,也不出众,但是他有了小提琴和音乐才华,就不可战胜了。
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无须怨天尤人,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不妨想想,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或用善良美化,或用知识充实,或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发展自己……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后,能坦然面对。
人生就是充满缺陷的旅程。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人类永远不满足于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生活水准。这就决定了人类不断创造、追求,从简单的发明到航天飞机,从简单的词汇到庞大的思想体系。没有缺陷,产品便不会一代代更新。没有缺陷就意味着圆满,绝对的圆满便意味着没有希望,没有追求,便意味着停滞。
生活不可能完美无缺,也正因为有了残缺,我们才有梦,才有希望。当我们为梦想和希望而付出我们的努力时,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
古语云:甘瓜苦蒂,物不全美。从理念上讲,人们大都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一样,生活中也不存在精灵神通的完人。但在认识自我、看待别人的具体问题上,许多人仍然习惯于追求完美,要求自己样样都行,对别人也往往是全面衡量。
难道那些名人果真那么光彩夺目、无可挑剔吗?绝非如此。任何人总有其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过一千多项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但他在晚年固执地反对交流输电,一味主张直流输电。
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创造了生动而深刻的喜剧形象,但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
人是可以认识自己、操纵自己的,人的自信不仅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而且是相信自己有缺点。我们放弃了完美,就会明白我们每个人的两重性是不可改变的。所以,我们应当保持这样一种心态,我知道自己的长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短处、缺点;我知道自己的潜能和心愿,也知道自己的困难和局限。自我永远具有灵与肉、好与坏、真与伪、友好与孤独、坚定与灵活等两重性。
自我容纳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自己,也能正确看待别人的两重性,这样就会抛弃骄傲自大、清高孤僻、鲁莽草率之类导致失败的弱点。我们将这种自我肯定、自我容纳的意识付诸行动,就能从自身条件不足和所处环境不利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去说自己想说的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藏拙,不怕露怯。即使明知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也会果敢行动,我行我素。因为任何一个人只有经过不知所措、羞怯紧张的阶段,才能学会走路、讲话、游泳、滑冰、骑车、跳舞等技能。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说得好:“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说的是实在话。可惜的是,许多人不肯接受这个已经失去了模子的自我,于是就用自以为完美的标准,即公共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失去了自我。
“成为你自己!”这句格言之所以知易行难,道理就在于此。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与自我意识,你还谈什么改进和提高呢?
思路启示
追求完美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不必过分追求完美。断臂的维纳斯正是因为自身的不完美而显得更加神秘,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