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职业选择都是为了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发挥自我价值,有所作为。一旦工作确定,就要认真干一段时间,争取早点干出成效来,以作为个人能力的证明。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定位,搞不清自己能干什么,长此以往,在哪儿也扎不下根,只能毁掉自己的前程。
著名银行家克拉斯年轻时也不断地变换工作,但是他始终抱有一种理想:管理一家大银行。他曾经做过交易所的职员、木料公司的统计员、簿记员、收账员、折扣计算员、簿记主任、出纳员、业务员等,试了一样又一样,最后才接近自己的目标。
他说:“一个人可以有几条不同路径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如果能在一个机构里学到自己所需的一切学识和经验当然很好,但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经常变换自己的工作环境。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他必须懂得自己想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我换工作仅仅是为了每周多赚几块钱,恐怕我的将来早为现在而牺牲了。我之所以换工作,完全是因为现在的公司和老板无法再给我带来更多的效益了。”
一个频繁转换工作的人,在经历了多次跳槽后,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习惯。在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想跳槽。比如,人际关系紧张想跳槽,看见好工作想跳槽,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就是想跳槽,总觉得下一个工作才是最好的,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用转移阵地来解决。这种感觉常常使人产生跳槽的冲动,甚至完全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
久而久之,自己不再勇于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克服困难了,而是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回避、退缩。这些理由无非是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啦,老板不重视啦,命运不济啦,怀才不遇啦,别人不理解啦等,幻想着跳到一个新的单位后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许多公司花费了大量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然而,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往往一走了之,有些甚至不辞而别;那些留在公司的员工则整天抱怨公司和老板无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将所有责任全部归咎于老板。但是,我们却发现,在管理机制良好的公司,跳槽现象也频繁发生,员工同样也不安分。因此,不得不使我们将视线转移到员工本身的心态上来。结果发现,大多数情况下,跳槽并非公司和老板的责任,更多原因在于员工对于自身目标以及现状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实力,以及对那些向他们频频挥手的公司抱有过高的期望。
当这种风气蔓延到整个商业领域时,许多具有一定忠诚度的员工也受到传染而投身跳槽大军中,使整个职业环境持续恶化。
张芯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规模很大,历史悠久,在全球也很有名。无论是福利、待遇、薪水都不错,缺点就是分工太细、流动性差、纪律太多。千篇一律的制服和单调的工作,无法满足他在读书的时候就拥有的梦想,因为他一直想做一个有优越感的、工作独立的员工。工作几年来,他一直在为“跳槽”努力,后来终于如愿以偿。
但是从踏进新公司的第一天起,老板的刁难、同事的冷漠、工作的压力,无不让他心灰意冷。而且,上班路途远,无法正常下班,总也不能适应环境,心情郁闷,感觉一下老了很多。每当想到原来的单位和同事,眼圈禁不住发红,上班成了地地道道的煎熬。在这种情况下,张芯决心离开,不管付出什么代价。
在人力资源经理眼中,大学毕业后第一个5年中出现跳槽经历的人根本不能为自己加分,即使被录用也只能当新手培训;毕业后干满5~6年以后,才能被列为初步有经验的人员,可以作为熟练人员录用,在一线独当一面。毕业后干8~9年的,才可以加不少分。毕业后5年内跳槽次数越多,往往使你已获取的工作经验贬值得越厉害,从而出现不是“报酬往高处”走,而是“报酬踏步不前”的状态。在别人每年都从业绩良好的公司里按部就班取得5%~15%的加薪时,你的踏步不前事实上就是“水往低处流”了。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更换工作的频率已经越来越快,平均5年换一次工作。年轻人跳槽的频率比这还要快得多。
当然,社会需要一定的复合型和通用型的人才,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由那些专业人才来维系着的。世界著名企业之所以能不断发明出获得专利的新型产品,就与他们拥有大量的各行各业的高、精、尖端专业人才有关。因此,作为年轻人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刻苦钻研,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