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说话要注意忌讳之言(1 / 1)

忌讳之言的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古代就非常的普遍和重要,而在当今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当然,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在交际上的忌讳也各不相同,与人交往,一定要留心对方避讳的话。否则,会因为脱口而出的忌讳言语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人生在世你会遇到很多忌讳,如果你在无意中冲撞了别人的忌讳,就会糊里糊涂地受到对方充满火药味的“熏陶”。所以,说话时,千万别犯忌讳,那样的话,会伤了彼此的感情。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口。各地的方言差异就很大,往往同样一句话,意义却完全相反。比如,你以为是侮辱,他却以为是尊敬;你以为是尊敬,他却以为是侮辱。基于此,才有了“入乡随俗”的风俗。

虽然对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讳,情有可原,但若你总是失礼,这就不利于友谊的发展了。比如港澳台同胞喜欢讨口彩,特别是香港人有喜“8”厌“4”的习惯。因为香港人大都讲粤语,而粤语中“8”与“发”谐音,“4”与“死”谐音。因此,在遇到非说“4”不可时,应用“两双”来代替。逢年过节时,不能说“新年快乐”或“节日快乐”,而用“节日愉快”或“恭喜发财”代替。这也是谐音的关系,因为“快乐”与“快落”听起来很相似。

你称呼别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江苏太仓人听来,认为你是在骂他;你称呼老年男子为老先生,总算不错吧?但是在上海嘉定人听来,会认为你是在侮辱他;如果你在安徽,那么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浙江等地方,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那简直是骂她了。

各地的风俗不同,在交际上的忌讳之言也各不相同,与他人交往时,切不可忽略了这一点,否则的话,就只能是自讨苦吃。

有一位小学老师,为了一些小事,骂学生的母亲为混账。不料,这位家长刚好是一个北方人。因此,去向学校讨了说法,非要让那位老师举出她混账的事实来。原来“混账”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汉的意思,这种解说使问题显得严重了。学校虽然一再道歉,声明误会,家长还是不肯罢休,只好请出他人劝解,才算了事。

这些故事,足以证明方言上的忌讳是必须留心的。所以,在与人交谈时,你要避免犯别人的忌讳。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更要注意:

(1)当众揭对方的隐私和错处。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对方隐私、错处,这是很不明智的行为。据心理学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甚至是恼怒。因此,在交往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域,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知趣的、会权衡的人只须“点到为止”,一般是会顾全自己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说不定对方会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最好的办法是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2)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失误。在交际场上,人们常会碰到这类情况:讲了一句行外话,念错了一个字,搞错了一个人的名字,被人抢白了两句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本已十分尴尬,生怕更多的人知道。如果你是知情者,一般说来,只要这种失误无关大局,不必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更不要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以为“这下可抓住你的笑柄”,非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为别人作笑料。因为这样做不仅对事情的成功无益,而且由于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你将与人结怨。同时,也有损你的社交形象,实在是一件损人而又不利己的事情。

(3)过早说深交的知心话。在交际中,人们很容易结识新朋友。即使你对他有一定好感,但毕竟是初交,缺乏更深的了解。因此,你不宜过早地与对方讲深交、讨好的话,包括不要轻易为对方出主意。这很有可能导致“费力不讨好”。因为对方若采纳你的主意,却行不通,他就会认为你在捉弄他。即使行之有效,他也不一定为那几句话而感激你。所以,除非是好友,否则不宜说深交的话。

因此,一定要懂得,口无禁忌是说话时的大忌,是每个人必须避免的。要想避免说话时的大忌,还需要花点工夫来了解别人的忌讳之言,这是必须要做的。只有清楚地知道他人的忌讳,才有利于你的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