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话说三分要留点余地(1 / 1)

在职场、生活和交友中,话说三分,要给自己留点余地。即便是你所说的话非常有把握,也不可将话说得太过绝对。须知,太过绝对的话不仅引起他人的反感,还会给他人留下挑刺的把柄。与其给他人留下挑刺的把柄,还不如把话说得含蓄一点。同时,倘若没把话说得绝对,还能为自己留下与对方周旋的空间。

众所周知,吃饭吃个半饱才有助于身体健康,饮酒饮到微醺才能体会到饮酒的快感。很多时候,人们都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间。只有留点余地,遇事才会有回旋的空间。如同上战场打仗一样,留有余地就能进退自如,这样就能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懂得给自己留点余地,总是把话说得很满,最后只会适得其反。

例如,某个项目的难度很大,上司将此事交给你去办,并问你:“有没有问题?”你不假思索地拍着胸脯,高昂着头回答说:“肯定没问题,就请你放心吧,三天肯定搞定。”然而,过了三天,上司并没有见到他想要的结果,肯定会去问你进度如何。这时,你如果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那么,事后虽然上司给你延长了完成任务的时间,但他内心一定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认为你言而无信,不值得信赖。

这就是把话说得太满而让自己变得窘迫的例子。其实,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杯子里注满了水,如果再往里面添水肯定会溢出来。当然,也有人虽然把话说得很满,但是最终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能预料到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所以说,说话留有余地,是一种对自己言行负责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是一个足够细心的人,你就会发现,很多成功人士在回答他人的询问时,都非常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大概、尽量、也许、考虑、研究、评估、征询各方意见等。很显然,这些字眼都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但能给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会很尴尬的。

对于这一点,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在约束我自己言行的时候,我曾经有一张列着言行约束的检查表。当初那张表上只列着十二项美德,后来,有一位朋友告诉我,我有些骄傲,说这种骄傲经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我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到这位友人给我这难得的忠告,我立刻意识并想到这样会足以影响我的发展前途。随后我在表上特别注意地列出‘虚心’一项,专门注意。我竭力避免说一些直接接触或伤害别人情感的话,我自己禁止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如‘当然’、‘一定’等,而用‘也许’、‘我想’来代替……说话和事业的关系,是成功与失败的关系。你如果出言不慎,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取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帮助、别人的支持、别人的赞赏。”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无论什么时候,说话都要留有余地,都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为自己的言语负责。在工作当中,你更应该注意别把话说得太满,当然,上级交办的事首先应接受,但你不要打包票,说什么“保证没问题”的话,而是要有技巧地说些“应该没问题,我会全力以赴”之类的话。这是为了给自己做不到时留的后路,而这样说其实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使事情没有做好,也不会责怪于你。

说话留有余地,首先要求在说话时不要太绝对。在说话时,如果我们连自己都还没有彻底弄清楚的事情,或者只是代表个人看法,就不要用那些表示绝对的字眼,那样会因为你的绝对化而引起他人的怀疑,甚至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有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在闲聊时他们谈起了道德与法制的关系。甲说:“这个问题只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而乙接着说:“在这个社会,必须讲法制,用不着讲道德。”乙认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人心叵测,讲道德对有些人是没有用的,因此必须用法制来解决问题。但是他的话过于绝对,引起甲的不满,甲立即反驳他:“社会不讲道理是不行的。”于是,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将乙驳得哑口无言。

因此,在谈话时,即使是你能完成的事,也不可将话说得太满。太满的话只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进而会让别人对你失去信任。

其实,说话留有余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保持前后一致。在和他人讲话时,注意前后不要出现矛盾。前后矛盾是说话的大忌,矛盾的地方常常也是最易受到他人攻击的地方,而且常常是非常有力的攻击,可以使我们哑口无言。

例如,办公室的李先生想知道同事吴先生与主任的关系,就问吴先生说:“你去过主任家吗?”吴先生不想让李先生知道这种事情,就说:“没有。”李先生又说:“最近主任又买了一套家具。”吴先生说:“那是万山牌的,颜色很不错。”这时,李先生反问道:“你既然没有去过主任家,那你怎么能知道得这么清楚呢?”吴先生知道自己说漏了嘴,红着脸不知该如何回答。

事实证明,把话说得太满,会堵死自己的退路。其结果只会让自己吃亏。所以,你一定要注意,说话要给自己留点余地,这样才能收放自如,让自己占领先机,如此,就能在为人处世中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