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沉没成本:付出和回报并不成正比(1 / 1)

听到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你是一家医药公司的总裁,正在进行一个新的止痛药开发项目。据你所知,另外一家医药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类似的止痛药。通过那家公司止痛药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可以预计,如果继续进行这个项目,公司有将近90%的可能性损失500万,有将近10%的可能性赢利2500万。到目前为止,项目刚刚启动,还没花费什么钱。从现阶段到产品真正研制成功能够投放市场还需耗资50万。你会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还是现在放弃?10%的可能性会盈利2500万,90%的可能性会损失500万,而且该项目还没有任何投资。正常人会选择放弃。让我们再来看下面这道题:你同样是这家医药公司的总裁,对于这个新的止痛药开发项目,你们已经投入了500万元,只要再投50万,产品就可以研制成功、正式上市了。成败的概率与上述案例相同,你会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还是放弃?

对于第二个问题,很多人选择了"坚持继续投资"。他们认为已经投了500万,再怎么样也要继续试试看,说不定运气好可以收回这个成本。殊不知,为了这已经沉没的500万,他们将有90%的可能非但收不回原有投资,还会再赔上50万啊!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在损失了精力、金钱、人财之后还要做一些无谓的挣扎--我们还不懂得计算沉没成本。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普通人(非经济学家)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这是一种睿智。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从成本的可追溯性来说,沉没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间接成本。如果沉没成本可追溯到个别产品或部门则属于直接成本;如果由几个产品或部门共同引起则属于间接成本。从成本的形态看,沉没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变动成本。企业在撤销某个部门或是停止某种产品生产时,沉没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变动成本。通常情况下,固定成本比变动成本更容易沉没。从数量角度看,沉没成本可以是整体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例如中途弃用的机器设备,如果能变卖出售获得部分价值,那么其账面价值不会全部沉没,只有变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才是沉没成本。

一般说来,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其沉没的部分就越少。"现金为王"的观念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固定资产、研究开发、专用性资产等都是容易沉没的,分工和专业化也往往与一定的沉没成本相对应。此外,资产的沉没性也具有时间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转化。以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固定资产为例,在尚未使用或折旧期限之后弃用,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成为沉没成本,而中途弃用沉没的程度则会较高。

为什么我们会深陷沉没成本而无法自拔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或者说是共同的认识,即只要我们付出的总该有点回报,无论这个回报是大是小,哪怕只有一丁点也可以。这个就是我们陷入沉没成本的原因之一。我们不愿意让之前的精力白费,不愿认输,不愿承认自己犯错误。这样的话,我们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远走越远,损失也越来越大。

对任何一个商家来说,获得利润是永远的目标。如果不能获得利润,那么最起码的是要保持自己不亏损。对于每一个商家来说,我们都存在着保本的心理。这个也是错误的。市场上价格是不断变化的,供求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此一时,彼一时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抓住最有利的时机促成商品交易的成功才是最大的也是获得利益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如果总是等,那么只能是放任机会、利润在我们面前溜走。我们也只能深陷沉没成本!

对于"沉没成本谬误",换位法是一个很有效的"药方",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我们才能发现不同的视角下对待同一问题的不同结果,也才能不断地帮助我们走出沉没成本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