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创新的源头。有了创新思维才能开始创新活动,有了创新活动才能产生创新成果。思维在总体上处于变化之中,而某一部分又处于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在以下这个故事中得以体现:
有位警察到森林打猎,他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隐蔽起来。一只鹿跑了出来,警察立即跳出灌木丛,朝天开了一枪,大喊:“别动,我是警察!”
可见,这种稳定性就是思维定式,或者叫做习惯性思维。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思维定式,它主要来自于过去的知识和经历。如果孩子总是按照一贯的思维方式思考学习中的问题,不懂变通,就会变成“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这样的书呆子要想取得好成绩是很困难的。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突破习惯性思维,跳出思维陷阱,这样,孩子才能学活知识,活用知识,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成绩。
要想让孩子打破固定的思维方式,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采取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方式思考问题。有些时候,孩子换个角度思考问 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要激活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突破自己的思想牢笼,学会变通,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创造性思维能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而且,一旦孩子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去,就容易产生新思想,并在实践中增长智力,开发创造力。知识和经验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又能为孩子提供运用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因此,父母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空间广阔、内容丰富的生活环境,使孩子拥有较多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机会。
2.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机会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孩子天性活泼好动,爱模仿,见到新奇的东西,就要去摸一摸、动一动、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儿童喜欢探求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父母切不可禁止他们或随便责备他们,以免挫伤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主动培养他们爱学习、爱科学、乐于动脑筋想办法、勤于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孩子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要使孩子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善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孩子做作业或课外阅读时,家长都要鼓励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使有的问题提得幼稚可笑,明显错误,家长也不要简单地否定,或加以批评,而是要鼓励这种敢于提问的积极性,并给以耐心地讲解。
4.发展思维的各种形式
我们知道,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几种基本形式。儿童的这些思维形式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例如,低龄儿童的推理较多采用直接推理,间接推理还比较困难。虽然“A大于B,B大于C,所以A大于C”这类的推理他们基本上能够掌握,但是,掌握“所有的少先队员都是学生,他是少先队员,所以他是学生”这类推理却很难。
家长要注意到孩子的这些特点,积极有效地进行判断、推理的训练。孩子形成概念、组成判断、进行推理的能力强了,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将大大地往前推进一步。
5.教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有多种多样。例如,归类、排序和对比的方法,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似之处,从同样的事物中找出不同之处。再如,举一反三的方法,由一种事物说出与之相关的多种事物,由一类知识想到与之相关的多类知识。像由“打击”联想到“袭击、突击、追击”,以及“击败、击中、击落、击溃”等等,便是举一反三积极思维的例证。
掌握这些思维方法,能够使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这些思维方法不是孩子头脑里固有的,它需要从教师、家长及其他成人的点拨中获取,需要从与其他同学、小伙伴的交往中获取,也需要从自己的反复实践、反复思考中获取。因此,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要发展孩子的思维,教给孩子思维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6.学习不要钻牛角尖
鲁迅先生提倡一种“跳读法”的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遇到难点,应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弄懂它,但遇到暂时无法弄懂的问题,就要“跳过去,再向前进”,这样,到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前面的问题就会得到自然的解决。他说,读书要先易后难,不钻牛角尖,书读多了,理解力就提高了,知识面也扩大了,先前不懂的疑问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7.应多尝试不同的解法
在孩子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难题时,可以让孩子尝试着换个角度来思考解决。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换另一种方法说不定就能很容易地把问题解决了。孩子只有品尝到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好处,才能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