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1 / 1)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讲的是:

西班牙有位叫彼得一世的国王准备公开选拔大法官。有三个人毛遂自荐:一个是宫廷的贵族,一个是曾经陪伴国王南征北战的勇敢武士,还有一个是普通的教师。

国王带着这三个人以及一群侍卫来到了池塘边。

池塘里漂浮着几个橙子,“池塘里一共漂浮着几个橙子?”国王问贵族,贵族走到池塘边,开始点数,“一共是6个,陛下。”

国王没有表态,继续问武士同样的问题:“池塘里一共漂浮着几个橙子?”“我也看到6个,陛下。”武士甚至没有走近池塘就直接回答了国王的问题。

国王没有说话,“池塘里有多少个橙子?”最后他问教师。

教师什么也没说,径直走近池塘,脱掉鞋子,进到水里,把橙子拿出来,“陛下,一共是3个橙子,因为它们都被从中间切开了。”

“你知道如何执法,”国王说,“在得出最后结论之前应该证明,并不是所有我们看到的都是事物的真相。”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手段,真正的标准答案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学习同样需要有积极的实践态度。布鲁纳认为:孩子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而动手实践在于促成孩子进行实物操作,让孩子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它将为后两个阶段即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作充分的准备。因此,家长应引导孩子从实践中学习,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孩子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孩子多动手实践

有的家长眼光远大,很善于教育孩子。他给孩子准备了一只工具箱,里面放上尺子、小螺丝刀、小剪刀、针线等工具,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修补工作,如修补旧玩具,与家长一起修理自行车、煤气灶、钟表之类的家具。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使孩子体会到家长劳动的艰苦,从而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2.让孩子自己承受后果

很多情况下,你孜孜不倦地教诲顶不了一次现实的教训,如果孩子并不喜欢你告诉他道理,那家长应该让他自己去体验。

香港某大学心理系的张教授和他的美国夫人来北京讲学,一下飞机,住进宾馆,张夫人告诉孩子,换好衣服,一会儿要出去吃饭。不多时,7岁的儿子换好了短衣短裤,3岁的女儿穿着一条红裙子都走了出来。我们想北京的气温比香港低,妈妈应该提醒孩子多穿点才对,但妈妈什么也没说,和大家一起出了门。

一会儿,孩子就有点冷了。妈妈看着他们发抖的样子,一句埋怨的话也没说,从背包里拿出长衣服递给兄妹俩,孩子二话没说就穿上了。

张夫人这样做的好处是鼓励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同时又让孩子自己去承受行为带来的后果,穿得少就要挨冻,下次孩子就会注意天气的变化了。

3.不要过多批评指责孩子

如果希望你的孩子富有实践的精神,以下这样的话要少说:

(1)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话,如“我就不相信你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这无非是在打击孩子,告诉孩子,你的能力不行,我不相信你,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试想,如果总有人告诉你这样做不行,你还有做事情的兴趣吗?大人如此,孩子亦然。

(2)急于求成的话,如“我不是告诉你答案了吗?你写上就可以了,还要用尺子量干什么?” 孩子完成自己的作业,他做的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家长着急是没有用的。如果孩子有自己动手的兴趣,家长不妨让他自己动手,这样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力、记忆力可能会更深一些。 (3)责怪孩子的话,如“都告诉你别做了,你还做,现在好了,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了。”

孩子第一次把事情弄得一团糟,第二次把事情弄得一团糟,你怎么知道他第三次就不能做好呢?如果你一味地压制孩子,不让孩子自己做,这很可能就打击了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

总之,实践是孩子探求真理、获得真知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应提倡孩子从小学会在实践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