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府哪家强?老年大学走一趟!
本集导演:蒋逸哲
故事讲述人:张钧甯
『他们终于可以停下来,去做一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儿。』
T h e y c a n f i n a l l y t a k e a b r e a k a n d d o s om e thi n g t h e y'r ef o n d o f.
高等学府哪家强?
老年大学走一趟!
985、211、“双一流”——这些,我们,都——不——是!
但我们学生的平均年龄,遥遥领先清华、北大!
这里是更新知识的殿堂、健身养心的场所、开心娱乐的园地、广交朋友的平台、智力开发的基地。
国标舞、蒙古舞、拉丁舞、月光下的凤尾竹!
全球热门专业,应有尽有!
声乐、太极、诗朗诵、摄影——只教能在朋友圈、家人群里展示的热门科目!
来到老年大学,我们郑重承诺:绝对不开家长会!
高尔基说过:“学习永远不怕晚!”
不要让父母输在起跑线上!
珍惜机会,还你一个大学梦!
老年大学等着你!
四川省成都市
金沙路42号 四川老年大学
四川老年大学,42个专业,245个教学班,13,000多名学员。
很多老年人退休以后来到这里,开始人生第一次的“大学”生活。
因此,每年开学,场面都很火爆。
第一课 舞蹈
杨敏,曾是四川老年大学艺术团成员。儿媳是空乘人员,每天工作很辛苦,在家时间很短。儿子也是每天早出晚归的,因而照顾孙女的事情全部落到了她的身上。
能从千百号人里入选艺术团其实很不容易。但因为艺术团需要时间排练,时不时还要去外地演出,杨敏要带孙女,只好退出了。
“只有把我喜欢的事情暂时放一下。”
每天,把孙女送进幼儿园,杨敏才能有自己的时间。
只有在老年大学跳舞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
杨敏:小时候,成都市歌舞团来学校招生,就把我选进去了。但是那个时候由于观念的问题,我父母极力反对。退休之后,我的第一选择就是跳舞。
舞伴:中国的老年人啊,往往为了孙子辈牺牲了自己最愉快的一段时间。她可能就耽误了将近6年时间。
杨敏:没那么严重,完全没跳的时间是两年半。然后慢慢恢复,断断续续地又来参加活动。
今天,是杨敏62岁的生日。老年大学的同学们聚在一起为她庆贺生日。
然而,这样自由而放松的时间,往往很短。
幼儿园的老师打来电话,孙女感冒了。
杨敏儿子:曾经有一次特别好的机会,能够让她和她的团队一起去参加比赛。但那个时候小孩儿刚好生病了,她就特别矛盾。作为后辈来讲,我心里面挺难受的,为了照顾孙女,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杨敏和舞伴
杨敏与孙女
杨敏在老年大学练台步
小时候,妈妈不让杨敏报名舞蹈团;等她变老了,还是没有什么时间跳舞。她那么喜欢走秀和国标舞,却为了孙女,放弃了很多自己的时间。
但话又不能这么讲,比喜欢多一点儿的,是爱。
因此,她依然每天雷打不动地接送着孙女,陪着她练钢琴。只不过,在略微喘息的时候,她会在老年大学的教室里,跳舞、走猫步。
这里不是万众瞩目的舞台,却是属于她自己的时刻。
第二课 诗词
童华容,72岁。十年前,因青光眼并发症导致双目失明。吃饭、喝水、上厕所,老伴儿常尚慧片刻也不能离身。
但这些,并没有阻止童华容退休以后来老年大学读书。
在老年大学,只有上书法课时,常尚慧才会和老伴儿短暂分开。
常尚慧回忆说,当年老伴儿为了照顾孩子,放弃了考大学。
现在,每当童华容上课的时候,常尚慧不是在教室里“陪读”,就是在门口偷偷看着她。
虽然眼睛看不到了,但童华容的内心更敏感了。
看不到,她就写。
童华容(左) 常尚慧(右)
常尚慧在上书法课
蝶恋花·四川省老年大学
童华容
莺鸟晨歌迎拂晓。
西外金沙,学府师生早。
步入校院相问好,精神抖擞多翁媪。
翰墨丹青文史妙。
科普诸门,生活真需要。
拳剑管弦歌舞俏,开心学习人年少。
走在马路上,常尚慧就是童华容的眼。他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诉她,尤其是那些新生事物。
念奴娇·共享单车(节选)
童华容
巷尾街头,随处是,新款单车候立。
仿佛飞鹰,如同海燕,共享由人择。
车流如水,一时多少甜蜜。
回想吾辈当年,物稀难置信,贫穷之极。
来之非易,劝君予以珍惜。
回到家,常尚慧需要独自照顾老伴儿。虽然儿子住得也不远,但老两口儿不想麻烦他。童华容说,在治疗期间,常尚慧不离左右,自己是他“一口一口喂活的”。
常尚慧出门的时候,会在客厅系一根绳子。
他不放心老伴儿一个人在家。
童华容可以沿着绳子,在家里独自行走。
童华容:摸到这个结的时候,我就知道差不多到了这个位置了。不管我退回来还是走过去,只要摸到这个结,就差不多该到这个位置了。
童华容总说,写诗词的时候,查资料、记录、修改这些事情,都是常尚慧帮她完成的,她一直觉得应该署两个人的名字,但常尚慧总是摆摆手:“我又写不来那些诗。”
诗词,让童华容重新联结到了世界。
趁常尚慧去拿报纸的片刻,童华容在镜头前对老伴儿留下了真正的心里话。她说,自己住了很多次医院,每次常尚慧都会不厌其烦地陪夜,为此他吃了很多苦。一想到这个她就觉得心里发酸,哽咽道:“我只有下辈子来回报了。”
写诗时的童华容和常尚慧
童华容失明前的作品
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们的镜头记录下了这样的片段。
这是童华容失明十年后,第一次拿笔,她想写点儿话给老伴儿。
我很想对你说一段话,把它写下来,但是写不好,我只好向你说。回想这些年来,年轻时忙得连牵手的机会也失去了;如今老了,天天能够在一起,天天能够牵手,我却已经双目失明。你一直不离不弃,鼓励我,牵着我。
我希望生活可以一直像现在——我们就这样牵着手,一直走下去。
第三课 美声
早上五点半,李永东和郑义华夫妇就准时起床了。
5年前,夫妻俩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声乐班。这以后,早上六点,练声成了他们雷打不动的早课。
李永东:我们平时吃饭的时候就是这样边吃饭边听音乐,复习功课。
郑义华:老师讲的东西,我们会反复再听一下。
郭老师:他(李永东)随时都在哼歌,在厨房里、卫生间里、洗澡间里……他都在那儿唱。他夫人都说他发神经,大半夜在那里唱什么唱。
李永东大半辈子都没有接触过美声、朗诵或者表演。在老年大学,他第一次接触这些,生命,仿佛被推开了一扇门。只要老年大学一开课,他和郑义华就每天都泡在老年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感兴趣的知识。
李永东:每天背上书包去上学的感觉是特别特别好的,很爽的,现在又上学了!
郑义华(左) 李永东(右)
1983年,李永东和老伴儿下岗了。
他们用仅有的积蓄办了一个小工厂,做化肥的包装袋。为了这个家,他们这一做,就是三十年。
郑义华:我们年龄大了,孩子也从来不关心工厂,所以说没人接班。我们就培养了几个接班人,把它交给了我们的接班人,这样我们自己也解脱了。
老两口儿奋斗了几十年,把女儿拉扯大了。如今,女儿在美国高校做了教授,成了家。郑义华觉得女儿有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她和老伴儿也应该有老年人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让自己愉快,这就对了。”
他们终于可以停下来,去做一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儿,不用去做塑料袋了。
活到老学到老。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导演蒋逸哲手记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鬼畜土味剪辑
大家看到片子的开头就知道,因为退休老人在老年大学的学习生活实在太过精彩,用平铺直叙的镜头语言已无法表达,因而这样的“花式开头”能顺利播出真的十分不易,感谢大家对本集纪录片采用的较多的奇葩剪辑和跳跃式叙事结构的宽容。
那么,为什么一开头就要“祭出”这组有点儿“广告味”的拉风镜头呢?
其实是源于最初我对老年大学的错误理解。
开拍之前,我脑海里的老年大学,大概也就是广场舞兴趣班、土嗨唱吧、书法绘画入门班这种概念的集合体。直到我走入老年大学的一间间教室,坐下来和他们一起上课之后,才明白自己完全搞错了。
这里的学习课程融博大精深和雅俗共赏于一处,不亚于任何一所正规大学;这里的学员虽然高龄、白发苍苍,却不失旺盛的求知欲,甚至对知识深度“沉迷”;这里的教师虽然不用追求升学率,却格外认真负责、倾囊相授……
相处久了,我发现在老年大学学习的退休老人们,都会变得很阳光、很可爱,生活态度也十分积极。如杨敏阿姨从小喜欢跳舞,是老年大学舞蹈队的骨干,但为了带好孙女,不得不休学两年,暂时放下自己的爱好。待孩子长大一点儿后,她马上就回到了学校重拾梦想。这份不离不弃,正是老年大学的魅力所在!
再如原先是企业主的李永东夫妇,退休后的他们,有了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的升华,是老年大学里非常典型的一批学员。五年来,他们把自己一手打造起来的企业完全交给了接班人,放下所有的俗事,从早到晚沉浸在老年大学上课学习的快乐当中,重新开启新的人生。
60岁再出发!
可以说,他们是一批不再苟且人生的老年人,而是有梦想、有追求的践行者。他们走过了大半人生,历练丰富,心底却仍然涌动着那份对生活、对艺术的渴望,保持着那份对学习、对知识的挚爱。这样以梦为马的退休生活,简直是太棒了。
看到老年大学学员们灿烂的笑容,我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年华老去并不可怕,很多人生第一次的事情仍然可以从60岁才开始!所以这段非常特殊的表达,其实也代表着我对《退休》这集认识上的转变。
胸中有火,眼中有光
人生是一条河,有风平浪静的涓涓细流,也有凶险无比的漩涡暗礁。
有一个片子里没有播出的细节——童奶奶其实刚刚接受了一场大的心脏手术,几乎切开了半个胸腔。所以,童奶奶说她是被她的老伴儿“一口一口喂活的”,这是真的。
但是她身体恢复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老年大学的课堂上,因为这里已经成为了她的精神家园。她说:“台上的老师一讲课,我马上就不觉得痛了。”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下第三集的导演孙功旭,帮我想出了一个很棒的表达方法,从视觉上呈现了童奶奶和常爷爷的款款深情。
而李永东在镜头之外,也曾拍着我的肩说:“小蒋啊,虽然我开了这个厂,但是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去讨价还价,去争夺那一点点的利润。为了生活,我不得不去做,而且必须要做好它。现在总算都能放下啦,再也不用来烦我了。”
像李永东一样,很多来念老年大学的老人们,没有在过去的生活中获得追寻自己喜好的机会,退休了就到老年大学来弥补。在四川老年大学里,导演采访了超过50个老人,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些老人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有时候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组的摄影器材放在那里,都会有老同学们围上来讨论和求教。在这里,他们终于可以放下一切,第一次为自己的梦想而活。
受这段经历的启发,在他们故事的结尾我写道:“他们终于不用去做塑料袋了……”
能够守望到梦想的人,都是幸福的。
播后有感
网络上有些评论认为镜头中所展现的,是聚焦在只有“城里的”“富裕家庭”才能念得起老年大学。
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老年大学虽然火爆,但播出前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是很新潮的概念。私以为:老了以后,能开明地接受新概念、新事物,并能持之以恒学习的人,大概率一生的累积也不会差。
实际剧情里的拍摄对象们,在年轻时也曾一穷二白。常爷爷是村里出来的,李伯伯、郑阿姨在工作的小厂关门后被迫下岗……片子里采访过的很多老人都出生在乡村,他们割过稻、种过地,扛过“大包”,干过泥水匠……本职做过工人的,连一半都不到。
当他们老了,孜孜不倦的学习积累和岁月沉淀带给了他们相对扎实的家境。这些累积的过程都没有在镜头里呈现出来,反而是成功后的场景在被摄像机放大以后,对观众产生了冲击。
中国的老年大学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的重点公益项目,由国家进行补贴,各级政府提供场地和支持。
老年大学是普通人都能念得起的地方,而来这里念书的绝大多数都是普通老人。截至2020年,以上海老年大学为例,一门课32课时,一学期上16节课共收费100~300元(各地的收费标准差别不大)。学生们支付的学费连学校的水电煤都不够支付,更不要谈场地、设备、教师聘请等一系列费用支出,这些主要都是靠拨款来进行维持和发展。
老年大学是我国政府为了丰富百姓的精神文明和老年生活,而不惜花大力、花血本去干的实事。虽然短期内因为发展的不平衡性,尚未惠及全部的老年群体,但各级政府和地方都在加紧布局和建设老年大学。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人的求知欲一定能更好地被满足。
这些繁多的背景信息实在没有办法全部塞进片子里去,作为本集导演,我感到抱歉,感慨自己构架片子时思虑不全才引此误解。
我在节目中希望传递给大家的是爱与家庭、不离不弃和追逐梦想的几位退休老人的小故事,和他们身上那种“Stay Hungry,Stay Foolish”的精神。
最后的碎碎念
私以为,人类的伟大和进步离不开对陌生世界的学习和认知。如何持续地保持好奇心,并向自己喜爱的某个方向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才是成就人类文明千姿百态的根本性原因。
我们的社会还在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当中,当物质需求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满足之后,个体对精神上的追求才会真正地出现。而总有一天,社会也会拥有更大的包容和理解,能够接受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又各有意义的人生,人们终将会不再以世俗化的“成功”来定义一个人。
虽然纪录片应该是客观的,但是我所选择的表达是相对主观的。我选择传递的是蹲守四川老年大学期间自身见到和感受到的,这些可爱的退休老人们的故事和情感。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故事讲述人:张钧甯
想想小时候,仿佛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但总有些记忆,让人刻骨铭心。
第一次拍戏,第一次试镜,第一次看到生命的出生,第一次摸到尸体的温度……每一个第一次,都让我震撼万分。
片子中展现的是我还没经历过的,人生第一次的——退休。
原来,老年人并不是没有心中的诗与远方,他们只是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原来,老年人有着不输年轻人的活力和求知欲;原来,比喜欢更多一点儿的,是爱;原来,过怎样的生活,与年龄并无关系;原来,真正的人生,是可以从60岁才开始的。
生活没有两全其美,但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刻。
拥有热爱,便有了可以抵挡时间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