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存与文物(1 / 1)

地下秦朝 张卫星 2162 字 2个月前

前面所说的墙垣、门阙、道路三者具有塑造陵墓总体格局的作用。三者将整个骊山北麓近百平方千米的范围分割,围合成不同的区块,在不同的区域设置不同的陪葬内容。

在陵园外,已探明的文物埋藏区域及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区域常被大家称为陵区,目前有遗址的范围可以南至骊山,北至新丰塬下,东至代王街办,西至临潼城区。这样算下来,南北、东西距离各约7.5千米,占地面积约56平方千米。实际上,陵墓的范围更大,整个骊山北麓区域应该都与陵墓的建设有关。经过近60年的工作,在这个区域内发现各类陪葬坑223座、陪葬墓147座,还有体量巨大的封土、墓室、陵寝建筑等陵墓本体设施,另外还发现了大规模的陵墓工程及附属设施[1],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百戏俑、青铜水禽、石甲胄、铜车马、文官俑等在内的珍贵文物4万余件。

我们对遗址的分布、形制和内涵开展调查勘探的同时,还重点对部分遗址进行了整体发掘或解剖式发掘,试掘或完整发掘过36座陪葬坑、19座陪葬墓,所以已对这座陵墓的整体情况有了进一步认识。已经发掘过的重要遗址有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及上焦村马厩坑、上焦村墓葬、陵西大墓(C区1号墓)、动物坑、K0007、K9901、K9801、K0006、封土西侧3号坑、曲尺形马厩坑、珍禽异兽坑、内城陵寝建筑、内城从葬墓园、内外城间建筑遗址、陵园道路遗址等。

封土

现在的封土外观为平顶的四方锥形台体,腰部有一个缓坡状的中腰,形成两层的阶梯状结构。

20世纪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测量封土的底边南北长1700尺,东西宽1600尺,因为足立喜六最初的报告是日文的,这个尺应该是日本尺。后来,《文物》杂志1975年第11期发表的一篇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陵介绍的文章说到,封土原来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76米,周长2000米,面积24.9775万平方米,合约375亩(每亩约667平方米)。这个应该是从足立喜六的日本尺数据换算来的。现在看来这个数据有很大的问题。

1962年,当时的陕西省文管会的考古工作者测量封土底边南北长仅为350米,东西宽345米;封土顶部为长方形的平台,东西长24米,南北宽10.4米,当时还得出封土上部没有享堂类建筑的结论。

现存封土的高度有35.5米、43米、45.72米、46米、52.5米、55.05米、71米、73米、76米、77米等若干种测量结果。这是从不同的位置测量封土所得到的高度。但是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封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三辅故事》也记载“始皇葬骊山,起陵高五十丈”,折算下来高度应该为115米左右。

外藏坑

外藏坑是墓室之外放置陪葬品的土坑。商周以来,墓室外大量的车马坑就是一种最典型的外藏坑。自1974年以来,秦始皇陵范围内已经发现了数百座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并对部分陪葬坑进行过试掘。

迄今为止,发现的陪葬坑被陵园园墙分为外城以外、内外城之间、内城以内三个相对的区域。其中陵园外共四处,包括兵马俑坑3座、动物坑1座、上焦村马厩坑100多座、K0007号坑1座。近年来,还在鱼池和外墙垣之间的区域新发现了3座大、中型陪葬坑。西内外城之间区域共发现52座陪葬坑,包括17个珍禽异兽坑、14个跽坐俑坑和16个葬仪坑、曲尺形马厩坑和双门道陪葬坑各1个、K0004、K0005以及201001号坑。此外,在近年的工作中,还在内外城之间的东南部发现了K9901、K9801、K9902等3座陪葬坑。陵园内城之内的陪葬坑分布在封土的四周,在南侧有3座大、中型陪葬坑;西侧有4座陪葬坑,其中的3号坑为出土铜车马的陪葬坑,4号坑原来认为是一座“甲”字形陪葬墓,后来勘探验证也是一座陪葬坑;封土的北侧从外向内分布着众多小型、中型以及大型组合式陪葬坑,远比其他三侧陪葬坑数量多,规模大,坑体建筑也更为复杂;东侧在墓道的两侧新发现了一批陪葬坑,但是规模较小。

祔葬

文献记载祔葬在始皇陵葬礼中曾有系统地发生,考古发现大致也能与文献记载对应。陵园内城东北部区域在20世纪就曾发现33座墓葬。2003年,当时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复探为34座墓葬。

自2010年以来,在东西长245米、南北宽630米的范围内已发现99座大、中、小型墓葬。近年来,南内外城垣间也发现一批墓葬。我们于2012年在内城南墙南侧勘探发现7座长方形墓葬,呈东西“一”字形排列。上焦村墓地位于陵园外城墙东350米许。20世纪80年代就发现了17座墓葬,曾对其中8座进行了清理。近些年,我们又重新做了工作,发现这里的墓葬可能多达25座。发掘的8座墓葬均为带斜坡墓道的中型“甲”字形墓。

陵园外城西侧砖房村附近还发现一批墓葬,目前公布资料的有9座。其中最大的是M1,这是一座“中”字形的墓葬,呈南北向,南北通长109米,东西宽7.5米~26米。南北两条墓道对称分布,北墓道长于南墓道,北墓道长48.7米,宽9.5米~18.9米;南墓道长32.6米,宽7.5米~18.4米;墓室呈长方形,墓室上口长28.3米,宽26米,深15.5米。墓室东、南、西三侧分别设有生土二层台,墓室上部为夯筑,墓室下部充木炭层。墓室底部勘探发现了彩色漆皮、铜锈、纺织品印痕等。其他的M2—M6为“甲”字形墓。

建筑遗存

始皇帝死后,二世下令增加始皇帝寝庙的牺牲,也包括对陵墓里的寝增加祭祀的物品。始皇帝生前就确定了自己的庙为国家级别的祭祀,秦代也特别重视陵墓中的寝,将其提高到和始皇帝生前所立的生庙同等的地位。而在始皇陵中,寝的祭祀需要一定的宫殿建筑作为场所。

近几年,我们在秦始皇陵园的系统勘探中,发现陵园内的礼制性建筑主要有3个建筑群,分别位于陵园内城及西北内外城间区域,以前断断续续发现的建筑遗存只是这3个区域建筑遗存的局部。

陵园内城北部西区的建筑群,南北长692米,南起原封土北侧3米处,北至建筑的北墙外侧;墙垣外侧测量东西宽228米。西内外城间A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总长187米,南北宽90米;介于西内外城两墙之间,并与两墙相连接;南接门阙建筑的北墙,北接其北端的墙垣。西内外城间B组建筑,总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南北复原总长796米,东西宽155米~162米,复原面积约12万平方米。北内外城间建筑,建筑群的南边缘东西长400米,北边缘东西长50米~100米,西端南北宽100米,东端南北宽280米,总面积约6.8万平方米。

陵邑

丽邑是秦始皇帝陵的陵邑。陵邑为始皇时期设置,首开了陵墓设邑之制,也被西汉陵墓所沿用。陵邑设置于始皇十六年(前231)。最近在湖北出土的简牍也说,这一年“作丽山”,意思是修建陵墓。正是丽邑的设置,开启了这座陵墓建设的新阶段。陵邑的功能还是以物质的供给、修陵机构的管理以及奉陵为主。

秦末战乱,丽邑废弃。汉高祖十年(前197),丽邑改称为新丰。新丰因沛县的旧丰邑而得名。当年刘邦为了安慰父亲的思乡之情,在秦始皇陵的丽邑旧地照老家丰邑的模样建造了一座新的丰邑,将老家“屠贩少年、酤酒卖饼”的街坊邻居全部搬来居住生活。

1990年,这里发现了一座东西宽600米、南北长670米的汉代城址,出土了很多汉代遗物。虽然这里没有发现秦代修建陵墓时期的一些设施,但在丽邑北侧的一个村子的废井中发现了和秦始皇陵石甲胄一样的甲胄碎片,说明这里有为陵墓工作而设的作坊。因其靠近渭河,应该还有码头、库房等收纳修陵物品的场所以及官吏居住的房子等。但是,目前这里的考古工作还没有取得大的突破。

陵墓工程与附属遗存

陵园内外还发现了大量的施工工程与保障陵墓建设的遗存。

防水、挡水设施是保护地宫、陵墓的重要设施。

在地宫东、南两侧的地下深层阻水系统中,发现了横截面呈“U”形的阻水渠,深达35米~37米,内部底层为夯填的10米~17米厚的青膏泥,质地细密,上层则以填土夯筑封闭。这样的阻水结构能挡住来自东、南方的地下水,使地宫免遭破坏。

在陵园外围,从西南骊山大水沟口到东北兵马俑坑南侧的区域,设有一条防洪堤渠。它结合了都江堰、灵渠、郑国渠等秦水利工程的成功经验,疏导结合。堤渠全长约2800米,由于遭到破坏,现残存部分最宽达94米,最厚的堤体约8.5米,由一层层的夯土筑成。渠在堤的南侧,宽50米~70米,深2米~15米。二者堵、疏结合,将骊山谷口的洪水拒之陵园之外,保护秦始皇陵园内外设施免遭洪水的冲刷和破坏。

20世纪70年代,于陵园西北侧的郑庄村调查、清理了一处较大规模的石料加工场遗址,出土铁、铜、陶、石质地等遗物200余件,还发现了南北并排的建筑,这里有石料堆放和粗坯制作区、成品生产区。这是为陵墓提供石制品的一个工场。

自1973年以来,考古队还在秦始皇帝陵周围调查了赵背户村、上焦村、西黄村、陈沟村、下和村以及鱼池村,陆续发现和清理了一些秦代陶窑遗址。另外还调查了解到,在赵背户村清理的这几座窑址以北,直到郑庄南北长达2000米、东西宽1000米的范围内,早年发现有大量的窑址,后来在平整土地时被挖掉。

目前发现的修陵人墓葬有四处,分别位于赵背户、姚池头、五砂厂附近和山任村附近。

发现于1979年冬的赵背户墓地位于赵背户村西,面积为8100平方米。赵背户修陵人墓地发掘清理了32座秦墓,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大小不一,大者长10.6米、宽1.1米,小者长1.1米、宽0.56米。较大的墓葬中往往又挖若干个小坑,每个小坑内都埋有骨架。一个墓室内少者出土一具骨架,多者14具。已清理的32座墓中共发现100具骨架,多数无葬具及陪葬品。在此发现了18件瓦文墓志,记述了死者来自今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四省,在19位有名字的死者中,有10人是以服劳役的方式来抵偿官府债务的人。

姚池头墓地,距赵背户墓地500余米。可惜在平整土地时被破坏殆尽,仅存宽12米、长0.5米的残墓一角,墓内人骨层层叠压。早些年,在此还发现过不少大型乱坑葬。

五砂厂墓地,在东西宽50米、南北长80米的范围内,比较密集地排列着220座墓葬。从初步勘探资料分析,葬具有砖棺、瓦棺、木棺三种,个别墓葬还发现了陶质随葬品。

此外,2002年前后,在兵马俑坑东侧新发现了山任村窑场,这为探寻兵马俑的烧造提供了新的线索。这里清理出两座秦代的陶窑,在窑的范围内还清理出乱藏人骨121具,出土了大量的板瓦、筒瓦及陶器碎片、铁工具和刑具、“半两”铜钱、骨器等。

[1]这是根据公开的材料以及掌握的材料推算的最新数据,可能稍有误差,但是与实际情况差距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