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神仙(1 / 1)

地下秦朝 张卫星 617 字 2个月前

神仙存在于祖先、上天之外,那里也是一个不死的世界。

在西周的宗法体制下,个人只是整个家庭、宗族的一分子,整个宗族的延续和不朽至为重要,个体永存与否无关紧要。春秋时期,这种观念淡化,个人也开始有限度地扩大自己的欲望,祈求尽可能的长寿。在宗法体制下,人们只能通过向祖先、向上天祈求获得长寿。随着社会的发展,死后不朽的说教之词并不能满足贵族阶层的欲望,追求当下的多寿、长寿的观念一发不可收拾。如齐景公就说,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战国时期,人们继而贪心地设想能否当下长生,甚至不死。

目前的研究表明,这种不死观念的源头仍然很复杂。徐中舒先生说来自北方的狄,闻一多认为来源于西北地区戎人永生的观念。这种观念又和昆仑神山结合到一起。昆仑山以登天的通道而著称。汉代的《淮南子》中说,昆仑山高一万一千里又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从昆仑山再增加一倍的高度,是凉风之山,到达这上面就会不死。再有一倍高,称作悬圃,登到这上面就可以成为神灵,能够呼风唤雨。再有一倍高,就到天上了,那是上帝居住的地方,到达就成为神。

《楚辞》中描述过西方昆仑神山的具体样貌。昆仑山上增城九重,有四方洞开的山门,西北方常辟启通气;那里没有太阳,而是由烛龙照明,有一种树木叫若木,可以自己发光。虽然那里山高无光,但是冬暖夏凉。在后来的演变中,昆仑山的主人成了西王母。

战国时期,在西方昆仑山观念兴起的同时,拥有海上蜃景的东方燕齐则盛行海中神仙之说。海中神仙说最吸引人的是构建了一个精妙且无法核实的仙人世界。仙人生活在渤海中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更重要的是,渤海中这三座神山离燕齐之境不远,而且还传说曾经有人到过这些神山,发现那里正是仙界仙人和传说中各种不死之物的所在。那里的禽兽都是白色的,宫阙建筑都用金银制作。人们不能强行到达那里,只能由海上的大风自然将船引导抵达。这些说法更加**着世人,仿佛仙人世界离人间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种说辞还是留有余地—那些神山远远望去像云朵,真正到了眼前则发现神山像隐藏到海底一样不见了,这时还会刮起大风将人们的船只吹走,人类终究到达不了神山。

海滨各国流行海中神仙的同时,在楚地则衍生出新的内容。庄子在《逍遥游》中说: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1]

《庄子》中还出现了寿八百的仙人彭祖、昆仑山西王母和黄帝等长寿不死之人。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个人长寿、长生的观念,终于和人间可以企及的不死世界结合起来。这给人们一个明确的信息,诸多不死之物与人们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人们可以在仙人、仙物的帮助下,达到现世的长生,继而不死。

这当然深深打动了那些怕死的国君。齐威王、宣王以及燕国的昭王都曾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但结果如何不得而知。直到秦并兼天下后,方士们又向始皇帝贡献了这套说辞。

[1]〔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