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的中央官员中,丞相是除皇帝外,陵墓工程最重要的决策者与参与者。
早期秦国的丞相也称为相邦、相国,多由中原人士担任。秦昭襄王时,甘茂、范雎、张仪甚至齐国的孟尝君都曾当过秦的丞相。吕不韦在秦庄襄王即位时为丞相,楚国的一位公子昌文君或者昌平君也是秦的丞相。据文献记载,始皇时期的丞相有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等人。
在始皇陵建造中,这些人谁发挥了作用呢?
始皇帝的父亲庄襄王的丞相当然非资助他上位的吕不韦莫属。但是,嬴异人在位三年就去世了。在他死后,吕不韦便将精力放在年少的秦王嬴政身上。他以仲父的身份兼任丞相,全力辅佐嬴政。按司马迁的记载,始皇帝初即位就开始营建陵墓,这时吕不韦当然要参与其中。以吕不韦的阅历,他不仅仅听说过关东各国王族的大墓,更有可能亲眼见过!正因如此,他坚持节葬的理念,坚决反对厚葬。吕不韦时时以各种反面材料示警秦王政,特别是在陵墓的建设上,他抨击东方各国王陵“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吕不韦绝不提倡建成像关东各国王陵一样的陵墓。所以,陵墓建造初期,如果吕不韦起到了一些作用的话,可能也就仅限于陵墓的总体设计,特别是陵墓的选址上。在吕不韦的主导下,始皇陵的位置定在了骊山的北麓。但是,随着吕不韦与嬴政的矛盾激化,可想而知,在吕不韦当政下,陵墓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也不可能建设成现在的这种规模和形式。
文献记载,秦统一天下时的丞相为绾。绾,应为王绾,他的事迹主要是上荐帝号,并且建议分封诸子,以藩卫王室。
之后,一个重要的法家人物李斯登上了历史舞台。在秦统一天下的进程中,李斯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为始皇帝制订了加快统一天下的战略,还贡献了具体的执行方案。
李斯原本是楚地上蔡县管仓库的小官。他与韩非都师从大儒荀子,他在公子异人死去的那一年入秦,当了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觉得他有能力,“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建议秦王应该抓住当下的大好时机,尽快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万世不遇的基业;如果等到六国再度合纵恢复强大,秦国就错失良机、回天无力了。为此,他还制订了一套加快消灭六国的行动方案:
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1]
后来,尉缭也向秦王建议过这套离间加大棒的方案。谁早谁晚,现在已不得而知。这时当政的是吕不韦,其实李斯是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升为长史的。文献记载,后来秦王拜斯为客卿。但是,韩国水工郑国疲秦的阴谋被识破后,秦国准备大举驱逐关东人士。李斯为了自己的利益,从秦国的利益出发,上书力谏秦王停止逐客计划。此后,他深得秦王器重,复任客卿,在秦统一天下前,已当上了九卿之一的廷尉。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共同为嬴政献尊号,但是丞相王绾等提议分封诸子为王,恢复周制。李斯反对这一提议,坚持法家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一切取决于皇帝一人,因此得到始皇帝的赏识。此后,他正式任丞相。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又建议封建师古,遭到李斯的坚决反对。他坚持法家的核心观念,主张“别黑白而定一尊”,这个“一尊”就是皇帝。他还主张薄古厚今,反对以古非今,以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在他的建议下,秦国禁止民间收藏《诗》《书》、百家语。李斯因为与始皇帝治理国家的理念一致,作为丞相又不遗余力地执行皇帝的意图,所以深得始皇帝的器重。秦国统一天下后,在始皇帝的东巡中,他都作为主要随行人员参与其中。他为始皇帝撰写了七块刻石的文稿,文笔古拙大气,还充分表达了始皇帝的治国理念、策略,特别是不忘颂扬始皇帝的圣明功德。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始皇帝最后一次出游。李斯以左丞相的身份随行,而右丞相去疾留守咸阳。七月丙寅,始皇帝崩于沙丘平台。李斯考虑到皇帝崩于外,恐怕导致诸公子和天下有变,便决定秘不发丧。后来,赵高与胡亥、李斯密谋,宣称丞相李斯奉皇帝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更派使者到北边赐死公子扶苏、将军蒙恬。
李斯之前的丞相隗状、王绾等在陵墓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已不可考。但是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开始,作为丞相的李斯在陵墓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焚书、坑儒坑术士后,在始皇帝的支持下,他主导了陵墓建设的关键转变。文献记载,李斯曾向始皇帝汇报陵墓建设的进度,可想此时督建陵墓应该是他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工作。始皇帝“旁行三百丈,乃止”的命令,也是由他负责实施的。
已进行了数十年的陵墓工程因始皇帝思想的转变而发生了重大改变。文献中也有一段记载隐约揭示了这个不为人知的改变。
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三十七岁,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极不可入。奏之曰:“丞相臣斯昧死言: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2]
这段文字出自《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四引的《汉旧仪》。《文献通考》的成书时间在南宋末年,作者马端临毕生致力于从各种旧籍中梳理古代的典章制度,他看到《汉旧仪》记载了李斯与始皇帝关于陵墓修建的对话,这段话虽然与《史记》的记载存在着时间、人物、内容的不同,却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地下墓室开挖完成后,始皇帝下令进行了调整。再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这说明,郦山陵墓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完全与始皇帝的人生关键转变相适应。再根据陵墓的工程进度,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遗迹、遗物应该是始皇帝首肯下李斯的杰作。
在陵墓建设中,还有一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就是章邯。
在秦国并吞天下的战争中,章邯功不可没,他最主要的战功便是“收赵、灭韩有功”。秦统一后,章邯所任官职不详,二世即位后章邯任少府。《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曰:“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汉人应劭解释说:“名曰禁钱,以给私养,自别为藏。少者小也,故称少府。”也就是说,少府是为皇室服务的机构,主要供养皇家的生活。实际上,章邯所领导的少府不仅为皇室提供生活用品、服务皇室的衣食住行等,他还以少府长官的身份,参与了始皇陵的督建。从秦陵出土的兵器、车马器上刻有“寺工”等铭文来看,有很多少府的属官都参与了陵墓的修建,如寺工、寺水、宫水、北寺,这说明少府亦是参与督修始皇陵的中央官吏,而章邯可能就是修筑始皇陵的现场主持人之一。
二世二年(前208)冬,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次年,周章等率农民军十万余人西攻至戏水。二世大惊,这时章邯请求说:“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章邯这才结束了始皇陵的督建,作为最骁勇的秦将,重新披挂上阵,东向拒敌。
戏水故地在今西安临潼以东十多千米处,距始皇陵仅数里之遥。由于戏河的阻挡,周章军暂且驻扎下来。而对秦朝君臣来说,形势已相当危险。所以在朝廷之上,章邯建议调秦陵的刑徒授之以兵,抵挡周章军。随即二世赦免全部刑徒,给包括修陵的徒人、奴产子在内的全部青壮劳力分发了武器。章邯即刻率领这支刑徒大军拥至戏河,与周章带领的十万之众短兵相接。双方在戏水东岸大战数日,结果周章军败,起义军被迫后撤。
经过数次征战,章邯屡立战功,消灭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但最终败于项羽,章邯在洹水归降项羽。项羽入关后,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统治咸阳以西的秦地;封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秦军作为楚军的先行部队入关。楚汉战争期间,据守关中西部的章邯率兵反击汉军,汉军引渭水灌废丘,章邯遂自杀身亡。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