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在西周东迁后,逐步拥有了周人的王畿之地—关中地区。这里不仅有周王室的发源地—周原,还有历史上的圣王文王、武王所设立的都城—丰、镐二京,连始皇帝都认为这里是一块好地方:“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从周原到丰、镐二都,这里不仅是周天子的都城,大小诸侯都要来此朝贺、受封,镂之金石、永世不忘,子子孙孙永为用;而且这里也是历代周天子的埋葬之地。《逸周书》记载:“武王崩于镐,肂于岐周,葬于毕。”周王陵是那个时期最高等级的陵墓,其规模、内涵绝非一般贵族的陵墓可比。可惜的是,周王陵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遗憾,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西周王陵的任何踪迹。可以参照的是周原周公庙附近的凤凰山西周大墓,这里勘探发现了一些带有四条墓道的墓葬。这些大型的墓葬可以达到王陵的规模,但它们有可能只是地位很高的某代周公的墓葬,还不是真正的周天子的。此外,1996年在陕西省扶风县发掘出一处大型的殉葬车马坑,坑深12.6米,有殉马40余匹及车20余辆。这座陪葬坑的规模、深度、殉车马数量为周代墓葬所仅见,具有王陵的气象,推测它的附近会有一座高级别的大型周王墓。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的王陵区也移设在王城洛邑附近。
洛阳西南的周山一带有定王、灵王、悼王、敬王的陵墓。勘探调查发现,周山之巅现存的4座覆斗式陵墓,均用夯土筑成。这4座陵墓的平面均呈“甲”字形或“亚”字形,与东周王城和成周陵区发现的东周大型墓葬形制相同。因此,周山王陵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周天子的陵墓。但是,这些陵墓的规模和气度远远比不过同时期那些诸侯王的陵墓。这一点也证明了周王室的衰落并不是一句空话。
战国时期,东、西二周的王陵虽然是当时陵墓建设的标杆,但各国国君都已称王,甚至秦、齐的国君还并称“东西二帝”,随着地位的提升,这些大国国君所建设的陵墓引领了新一轮陵墓建设的风尚。
最先让中原各国震惊的是中山王陵。中山国建设了一座令人刮目相看的陵墓。中山国本来是白狄人建立的国家,号称“千乘之国”,其国君称王只不过是中原各国矛盾斗争的结果,所以中原各国打心底看不上这个戎狄之国。这个位于燕、赵之间的山中之国让中原强国如鲠在喉。战国早期,魏国最先强大起来,因此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将其灭掉了。而到战国中期,魏国衰落,中山又复国,随后又被一代雄君赵武灵王灭掉。
1974年,考古发掘了中山王1号墓。这座墓有一个方形的封土,由下至上形成三层台阶,第一层台阶内侧筑有散水,第二层台阶发现有回廊建筑,即壁柱及檐柱形成了回廊,檐下有卵石散水。经考古学者复原,发现封土上是一座三层覆瓦楼阁式建筑。这个建筑将整个墓葬罩了起来。中山王本来设想建设一座巨大的陵园,设有两重宫垣,以国君墓为中心,两侧为四位夫人的墓葬、殿堂一字排开。但是由于中山国快速衰落,中山王设想的宏大陵园没有最终完成,但是其设计图被铸在了一块近1米长的青铜板上,称为“兆域图版”,随葬于墓中。通过这个设计图,再结合其他中原各国王陵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原地区王陵建设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家各自放飞自我,都成为晋国之后的中原强国。魏国率先强大起来,给秦国以很大的打击。但是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远交近攻,一直重点打击这三家,三家的国家疆域、生存空间不断为秦国所压缩。不过,这并不影响它们的大国气度,也没有影响它们的王陵建设。在中原地区,它们的王陵始终代表着正统的形象。
赵王陵最大的特色是陵台建筑。赵国的王陵基本建造在山上,不过这种山并不高。即便没有这种山,他们也会将要建设王陵的区域垫高,形成人工的小山,而陵墓就建在这种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山丘之上。和中山王墓一样,赵王陵也是将几座陵墓连为一体,形成一种类似陵台的宏大气势。据考古发现,赵王陵的陵台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最大的面积约7.3万平方米,最小的约1.5万平方米。五座陵台的东边均筑有“神路”,宽度达61米~78米。斜坡状的神路东西笔直,自下至上,可直达陵台。陵台四周及神路边缘均经过夯打,异常坚固。陵台上的各个墓设有边长30米~50米、高3米~10米的封土。虽然尚未对它们进行发掘,但从陵台的形制及神路的位置看,赵王陵无疑也是坐西朝东的。
战国中后期,迫于秦国的压力,魏国将都城迁至辉县。在辉县固围村,发现了三座可能是魏王陵的大墓,墓地长、宽均约600米,中部隆起形成一块高地,东西宽150米,南北长135米,高地的周围为墙垣,实际上是以岗坡为墓地、略加人工修造而成的,呈“回”字形结构。这处魏王陵的特色是在墓上设立大型的地面建筑,建筑的台基长、宽均25米~26米,顶上部分现已被破坏。
韩国强大起来后,灭掉了郑国,以郑都作为自己的新都城。战国后期,韩国的王陵也设有高大的封土,其上部也有大型的建筑,具体形制与一百多年前的中山国陵墓有所不同。考古发掘战国后期韩国的王陵之一—胡庄大墓时,在距地面3米高的封土中腰部位发现了“中”字形建筑。建筑有保存较好的散水、壁洞、柱石,屋顶为木结构,还铺设了筒瓦和板瓦。复原这些考古遗迹,发现这座墓上的建筑由白色散水、红色柱子、青色瓦顶构成,与中山王墓、魏王墓一样,这座建筑也被高大的红色封土笼罩,巍峨壮观。
这样看,三晋地区以及受它们影响的中山国,在战国后期流行起了墓上建设大型宫殿的新风气,这股新风气势必对秦始皇陵的建造产生一些影响。此外,中山王墓、邯郸赵王陵、辉县固围村魏王陵还开始在陵墓外建设墙垣,俨然将陵墓当作了城邑。
东方其他各国的陵墓,如齐王陵、燕王陵、楚王陵也影响了秦王陵的建造,特别是楚文化与秦文化交流密切,楚墓多椁室的建造经验、技术也为秦王陵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