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建造的经验(1 / 1)

地下秦朝 张卫星 1256 字 2个月前

秦人虽然在春秋早期取得了周王室诸侯的地位,但其生活在偏僻的西垂之地,在文化上并不被中原大国认可,以至于到了战国时期,在中原各国贵族的眼中,秦人与戎人无异。但是,在建设王公的陵墓方面,秦国却比以周文化传承者自居的中原各国有更加深厚的底蕴。

商代时,居于东夷的秦人已是统治者—商人的重要盟友。商人有着极为丰富的陵墓建设经验。在商代晚期都城安阳殷墟西北冈的王陵区,商人建设了十多座大型的具有四向墓道、“亚”字形墓室的王陵,这些王陵不仅规模巨大,而且棺椁葬具复杂、埋葬丰富、殉人殉牲众多,达到了陵墓建设的一个高峰。安阳西北冈区域地势较其他地方要高,又与王室的宫殿区隔河相望,商人在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的区域内设置了13座大墓,分为东西两区,其中东区5座、西区8座。东区还有大量的车马坑、杀殉坑,而西区基本上全为大型的墓葬。这种大型的墓葬有着四向设置的墓道,中间为方形的墓室,因而整体呈“亚”字形,这是最高统治者商王的陵墓。

M1217(1217号墓),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墓室平面作“亚”字形,总面积达1803.54平方米,其规模为同期普通墓葬的千余倍。墓室中放置棺椁葬具,椁室平面作方形或“亚”字形。另一座大墓—M1001的椁室平面也呈“亚”字形,高约3米,底部铺设木板,四壁用长达6米的木板搭接,外面还雕刻有花纹图案。

商王陵经多次盗掘,随葬器物几乎被盗一空,仅墓道和殉葬坑内残存少量器物或残片。商王陵的随葬品包括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以及玉、石、骨、象牙、白陶等质地的生活用具和各种装饰品,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几乎包括了死者生前享用的所有贵重物品,但不少精品文物已流落海外。

M1004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分别高60.9厘米和73.3厘米、重60.4千克和110.4千克,都是王室重器。后母戊鼎是已发现的商代最重的青铜器,重约700千克。商王的夫人妇好墓未被盗掘,出土随葬的青铜器460余件,玉器近750件,骨角器560余件,其中许多器物制作精湛,造型优美,令人惊叹。可以想象,规格远比妇好墓高的王陵,随葬品数量会更多、更精美。

这时候的秦人,即便是贵族也无法用此规模的陵墓,但是作为商人的同盟者,秦人多少会保留着商人王陵的历史记忆。商人、东夷的一些王陵文化元素在秦人的王陵建造中会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秦人即便迁移到西垂之地,也保留了商人和东夷的一些葬俗,如设有腰坑、葬狗等。

随着周人灭商,商人的王陵制度自然被周人摒弃。秦人因周而立国、崛起,此后,周文化直接左右了秦人的文化,在王陵的建造上,周王室的礼仪规制也为秦公所遵守。

目前,考古发现中已经明确的秦国王陵主要有西垂陵区、平阳陵区、雍城陵区、毕陌陵区和芷阳陵区,我们可以从这些陵区探究秦国高等级墓葬的规制和传统。

在秦人最早的西垂陵区,已发现的墓葬主要位于大堡子山及其附近,其中大堡子山城中发现了两座南北并列、东西向的“中”字形大墓,大墓的南侧附设了从葬车马坑,还发掘出一座埋藏着青铜编钟、编镈的乐器坑。“中”字形的墓室结构、从葬车马坑、乐器坑的特征,与秦公的诸侯地位相当。

雍城秦公陵区目前已钻探出的49座大墓,平面形制可分为“丰”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刀把形、“目”字形、圆形等七个类型。根据陵园内的兆沟设置,可分为14座小陵园,每座小陵园都由数量不等和类型不同的大墓组成。陵园大多坐西朝东,仅十四号陵园坐北向南。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是一座春秋中晚期的王陵,虽然只有东西两条墓道,平面为“中”字形,东西向,但是全长达300米,墓室深20多米,是一座超大规模的王陵。这些王陵大多数附设有车马陪葬坑,并发现了建筑遗址。

自秦孝公迁都咸阳之后,历经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共八代。现在已经发现了一些高等级的战国晚期大型秦墓,可能与这些秦王有关。

文献记载,毕陌是迁都咸阳后的秦国国君陵区。目前发现两处属于这一陵区的陵园。秦都咸阳城西北5000米左右的周陵中学附近有两座封土为覆斗形的墓冢,根据200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勘探,确认它们是战国时期的秦公王陵。两座主墓均为四出墓道规制,其中以东墓道最大,北墓的东墓道长达68米。咸阳周陵镇严家沟村北部,有“亚”字形和“中”字形墓各1座,因围沟、建筑遗址内出土的文物标本为战国秦时期的,也推定为秦公或与其夫人的陵园。司家庄秦王陵形制也为“亚”字形,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墓道长约41米~52米,宽约24米~56米;主陵北侧发现了“甲”字形大墓。

战国晚期的芷阳陵区目前已发现4座陵园,各以不同规制的主墓为中心。其中,一号陵园的两座主墓均为大型的“亚”字形墓葬,有四出墓道,并且以东墓道为主墓道;二号陵园有“中”字形大墓1座,“甲”字形大墓3座;三号陵园的主墓也为东西方向的“中”字形大墓,西墓道略长于东墓道;四号陵园的主墓为“亚”字形墓,陵园南侧还有“甲”字形陪葬墓2座,小型陪葬墓群1处。

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南郊神禾塬上发现一座陵园遗址,在被夯墙分隔的北区发现一座带有4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该墓的主墓道也为东墓道,大墓旁还有若干条状陪葬坑,其中的车马坑中还发掘出了六驾等级的车马。至于该墓的墓主,发掘者认为可能是战国时期秦始皇祖母夏太后之陵寝。

根据考古材料可以看出,秦国最高级别的墓葬是从设有东西两条墓道逐渐发展到战国时期设有四条墓道,四出墓道的采用从迁都咸阳以后才开始。另外,从墓道的规格来看,东墓道为主墓道,陵墓呈东向。战国晚期采用四出墓道的规制后,从咸阳陵毕陌陵区各主墓到芷陵陵园、神禾塬陵园均是以东墓道为主要的墓道,其形制、规模远大于其他墓道。墓室的结构从“中”字形演变到最高等级的“亚”字形,达到商、周天子的等级规制。此外,墓室外的陪葬坑,特别是车马陪葬坑基本上为标准的配置。到战国晚期,秦公王陵开始设置相对独立的陵园,陵园以墙垣、壕沟为界,陵园内则以一座国君的王陵为主墓,还有一些后宫、公子等的陪葬墓,这时期还开始在陵园内大规模设置用于祭祀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