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陵考古的科学规划(1 / 1)

地下秦朝 张卫星 364 字 2个月前

2009年,随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成立,秦始皇帝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也正在开展,博物院取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团体考古领队资格,筹划独立进行一号坑的考古发掘;同时,为了加大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力度,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调入兵马俑博物馆任副馆长、博物院任副院长的曹玮先生找我谈话,询问我的工作近况。因为我当时正在整理的明长城调查城堡部分的报告已基本完成,曹馆长就让我不要再做外面的工作了,回到博物院主持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我当即表示非常乐意接手这项工作。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秦始皇陵的中心区域已开展过几轮考古勘探,发现过一些重要的遗迹。但是,由于已经过去了数十年,开展工作的机构、主持工作的人员前后更迭,遗迹的具体位置、详细的结构已经没人说得清了。这次重启陵园考古工作,我们需要系统地对秦始皇陵区域进行科学规划,以后无论谁主持工作,按这个规划就不用进行重复的工作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向国家文物局领导汇报,征求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组意见后,我们还做了一个中长期的考古规划,希望扩大到整个骊山北麓区域开展工作。因为首先开展的是陵园内部的工作,我们就先根据数字测绘材料将陵园分为60个区,每个区为250米×250米,再细分为50米×50米,10米×10米,分别为考古勘探与发掘分区。我们请测绘部门对这一广阔的区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布方,每1平方千米为一个考古工作区。

我们根据掌握的数字化地理信息,确定将骊山北麓分成72个区,每个区1平方千米,必要时可以向四周扩展。第一个区进一步缩小分区的规模,最终确定每50米×50米的范围为勘探分区,每10米×10米的范围为发掘分区,这样我们就对这个区域近100平方千米的范围进行了虚拟的考古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