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考古 “过秦”论下的郦山陵墓(1 / 1)

地下秦朝 张卫星 1448 字 2个月前

始皇帝入葬郦山陵墓后,二世下令,“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羡门是墓室之门,因为这些人建造了陵墓,手捧各种陪葬品进入过内部,知道了陵墓的秘密,所以他们只有死才能保守陵墓的秘密。随着二世的一声令下,始皇陵的秘密被永远封藏于骊山之阿。

两千多年来,人们再无机会进入陵墓中一睹始皇帝的真容。随着秦帝国的速亡,郦山陵墓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存在。两千多年来,人们都会指着它对秦、对秦始皇进行一番评判!这种评判直至现在俨然又成了一股潮流。无论怎么追求客观公正,大多数人仍不自觉地“过秦”或者“拥秦”。大量的诗词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是它们的作者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作品便会体现其政治立场。在极度“过秦”的思潮下,始皇帝的陵墓反而无关紧要了,反正它就是一个符号,对始皇帝来说,他也不在乎多这一个标签。

汉是秦亡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因为反秦,才有了汉朝的诞生。秦失其鹿,波谲云诡之下,汉逐得之,刘邦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所以汉初的七十年间(直到武帝时期),反秦是主流,重要政治人物(同时也是思想家)无一不在总结秦亡的教训,寻求汉朝的长治久安之道。

刘邦,秦帝国东部小县—沛县的一个小小亭长。沛县原是宋、鲁之地,后来纳入楚国的版图。刘邦本是率一批父老子弟到郦山修陵的负责人。要不是恰逢秦末大乱,作为郦山徒,他们也会和其他人一样,最终变成骊山旁边的一堆白骨。汉初,刘邦自恃马上得天下,不免有骄傲之气。在陆贾的劝诫下,他意识到不能“马上治之”,重蹈秦亡的覆辙,就命陆贾为汉帝国整理秦之所以失天下、汉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高祖刘邦每读一篇陆贾的上书,都啧啧称善。陆贾的上书共十篇,后世称之为《新语》。在这里面,陆贾最先对秦始皇开炮,他说:

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而刑罚太极故也。[1]

虽然他抨击的是秦始皇,但重点说的还是秦帝国的失误。至于始皇帝,错误在于:

秦始皇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设房闼,备厩库,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玮之色,以乱制度。[2]

此后,汉初朝野上下更热衷于批判秦始皇。长安城近旁、骊山之麓的始皇陵,每每就成为说事的对象。

汉文帝时,贾山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他的著述后来被称为《至言》。在其中,他批评秦始皇:

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桼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埋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讬葬焉。[3]

汉初还有一位贾谊,他十八岁就以诵诗书、属文章名闻乡里,被汉文帝立为博士。他的《过秦论》深刻揭示了秦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陆贾、贾山、贾谊侧重政论,主要的批评对象是秦始皇、秦帝国,至于陵墓的建造并不是他们批评的重点,只有上述寥寥数语。

作为汉帝廷的史官,司马迁父子既注重整理史实,又建构了宏大的史观。他们比其他人阅读了更多的秦国史书,再加上实地走访和调查,因此《史记》更加接近于史实,历来被推为信史。对照可以验证的材料,《史记》的记载相对准确和客观,特别是对秦始皇陵的记载。在始皇帝葬入郦山陵墓后,《史记》追述了陵墓的建造、墓室的防护、陪葬等情况。这些内容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史记》的记载是后来所有文献记载的基础,不过这些记载相对简略,因而为后人留下了进一步考证的空间。

东汉以后,文献对始皇陵的记载多基于前代的文献,考证的成分、猎奇逸闻增多。唐宋明清时期的正史以及对相关史书的注疏也提供了不少对秦始皇陵研究的有益资料,这一时期地理历史学者的一些专著也收录了一些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

唐宋时期文学发达,始皇帝和他的陵墓频繁地出现在文学作品里。

始皇陵就耸立于唐都长安城东郊,也在皇室、贵族、文人、豪杰的视野之中。与汉代一样,秦始皇陵仍位于由长安城东向中原的官道旁。另外,皇家离宫—华清宫就在数里之外,皇帝有时也临幸一下始皇陵。唐代的第四位皇帝—中宗李显,就有一首《幸秦始皇陵》: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4]

“诗仙”李白有一首《古风》描绘了秦始皇大半生的重要功绩,诗的重点落在始皇帝之死和他的陵墓上。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5]

李白还有一首《登高丘而望远海》,登高吊古并讥讽穷兵黩武,秦皇、汉武都是古代的典型。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6]

白居易的《草茫茫》也是讽始皇陵之作。这首诗暗示了始皇陵曾被盗掘,其下场还不如汉文帝的霸陵。

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二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随身去。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7]

唐代杜牧在名篇《阿房宫赋》中虚实结合,描写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他还有一首《过骊山作》: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8]

山水派诗人王维不仅描写了长安附近的众多美景,也写过一首《过始皇墓》,其中对始皇墓室的想象意味深远。

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9]

历代还有很多关于始皇陵的诗篇,不再一一列举。

[1]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

[2]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4]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5]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6]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7]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8]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9]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