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始皇帝陵墓是秦国、秦帝国最后一个都城咸阳近旁的国君陵墓之一,但是始皇帝赋予它的意义与之前的国君陵墓已完全不同。
芷陵葬入的一大批秦王室先王、先后占据了骊山西麓的中心区域,显然对想在此选址建造陵墓的后代秦王不利,因为这里已没有足够的开阔地带可用了。但这似乎又是件好事,当年昭襄王不就是另辟蹊径,从咸阳北塬出来,重新选择了骊山西麓的芷陵吗!因此,始皇帝将目光放到了骊山北麓。
骊山北麓有着与西麓完全不一样的景观。从远处看,总长12千米的巍峨山峰排成一列,宛如一条卧龙,又像一条东西向的屏障,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而这远比骊山西麓要壮观,因为西侧南北延伸不长,背后的山峰也参差不齐。渭河在骊山的北侧5000米的地方呈反弓形自西向东流过。渭河现在仅宽1000米左右,但是历史上南北摆动的幅度较大,秦代时期渭河的主河道可能更靠南,河流的水量也更大。也就是说,渭河远比现在更壮观。
从近处观察,骊山北麓的十多座山峰,在排列上还有特殊之处。这将在陵墓的规划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21座主要的山峰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呈圆弧状,刚好将背依骊山、面朝渭河的这片约100平方千米的区域环抱其中。还有一个说法,骊山的道道山梁就像莲花花瓣一样,中心指向了山前的陵墓。莲花的意象与佛教的传入有关,早期择地还是秉持着传统的择中、占筮、高亢等观念。
《汉书·刘向传》指出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什么是“阿”?晋代郭璞注《穆天子传》中解释“阿”是山坡,唐代颜师古解释“阿”指的是山曲。李白在其诗作中说“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这个“骊山隈”也是指山势弯曲的地方。骊山北麓的半山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吸引游人驻足。相反,这种处于山隈的景观在关中地区乃至在天下至为稀少。更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骊山环抱的这一区域内,中部恰好有一处鱼脊形的地带,从四下都可观察出这是一处高地,明显高于东西两侧区域,这无疑是一处理想的墓葬选址之地。陵墓选址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高亢,人在自然面前还是渺小的,面对滚滚洪水,人们深受其害,只好避而远之。
事实上,陵墓的规划师们正是发现了这一特征,现在看来这也是最好的风水特征。这得到了始皇帝的深深赞许。
昭襄王和始皇帝的陵墓不仅占据了骊山,而且占尽景观最好的西、北两侧,以至于后来的帝王不能再将陵墓建在这块区域。西汉皇帝的11座陵墓,便分设在汉长安城的南、北两侧,东、南侧没有越过秦代帝陵,北侧也没有越过战国晚期的秦王陵。而唐代皇帝只好到更远的北山一线,寻找和骊山地理特征相同的山峰来建造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