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西麓的秦东陵(1 / 1)

地下秦朝 张卫星 920 字 2个月前

昭襄王没有随其父惠文王葬于咸阳北塬,而是将陵墓选址在骊山西麓的芷阳。

昭襄王之所以不在咸阳北塬选址建造陵墓,很有可能因为武王葬于北塬,作为同父异母的兄弟,不好处理两人陵墓的位次关系,因为陵墓需要按昭穆关系来确定位次。第一个葬于咸阳北塬的是惠文王,他的陵墓应该是北塬秦王陵的中心,其子武王死后则从他而葬,应该葬于穆位。如果武王的儿子再继承了王位,则应该继续葬于处于中心的惠文王的昭位。[1]但是武王死去的时候没有儿子,在宣太后的主导下,他的兄弟继位,作为秦王又是兄弟,则无法安置其陵墓的位次,只有另行择地建陵。其实,这背后更有昭襄王母亲宣太后的影子。

这时候骊山进入了秦王室的视野,由此秦开辟了骊山王陵区。骊山山地的西麓面向咸阳方向,与灞河(古称滋水)一河之隔为白鹿原。北侧5000米处即为渭河河谷。骊山的北麓则面向渭河。由于面对着广阔的平原地带,更凸显了地势的高拔。从考古发现的遗迹看,骊山位于秦都咸阳渭河南岸章台宫的正东方向30余千米处。站在咸阳渭南的阿房宫、章台宫,抑或渭北的咸阳宫高高的阙观上,放眼可见的首先是骊山。山峰耸立至天际,蔚为壮观。同样,站在骊山上,咸阳宫、章台宫、阿房宫及其他诸宫也可尽收眼底!

春秋时期,秦穆公在灞河东坂上修建离宫,取名霸宫,并改滋水为灞水,据说是为了彰显他的霸业成就。到了昭襄王时期,又将霸宫改名为芷阳宫,并设立芷阳县。因为这个原因,这里的陵墓文献上称为芷陵。

从昭襄王到庄襄王的嬴秦家族人员应该有四代人埋葬在芷陵,包括宣太后、昭襄王唐太后夫妇、悼太子、庄襄王及帝太后。

早年的考古资料证实,在骊山西麓的芷陵区域有四座陵园。其中最大的陵园为一号陵园,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1800米,陵园内有两座“亚”字形大墓、两座陪葬坑、两处陪葬墓区和四处地面夯土建筑台基。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东北1500米处,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内有“中”字形大墓一座以及一些低等级的墓葬、陪葬坑等。三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西北,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80米,发现“中”字形大墓一座。四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南侧2500米处,有以“亚”字形墓为主的陵园一处,陵园外的南侧有“甲”字形陪葬墓两座,小型陪葬墓群一处。

根据最新的考古成果,这里实际上只发现了三处集中的陵墓区。

居于中心的是以前发现的一号陵园。现在已经证明,这是昭襄王与唐太后的陵园。因为前几年这座陵园的一号大墓被盗,盗出的漆豆有一段文字可以证明一号陵园属于昭襄王。而这座陵园位于整个骊山西麓的中心地带,规模最大,而且独占了两条冲沟之间的高敞地带。原来定名的二号陵园实际上也只是昭襄王陵园的一部分,可能葬入的是昭襄王的儿子悼太子。悼虽是太子,但是没有真正做过秦王,没有享国,也就不能按秦王的规格建造陵墓,合葬于其父昭襄王的陵园中合情合理。

在一号陵园南侧另外一个单独的台地上是以一座大型的“亚”字形陵墓为中心的陵园。它的主人可能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宣太后芈八子。宣太后与其弟魏冉一手扶持昭襄王上位,但她并不是惠文王的王后。按礼,她本该葬入惠文王与其王后合葬的公陵或其附近。但宣太后是秦王室大权的实际执掌者,权倾一世的她怎能屈居人后呢?因此必须另立一处陵墓,这才有了选址芷陵的举措。即便在这处新的陵区,她还可以母凭子贵,处于其子昭襄王的尊位。

那么这里还缺少始皇帝亲生父母的陵园。原来认为西北还有一座三号陵园,但是其中只发现一座“中”字形大墓。这样的规模显然达不到秦王的级别,更与始皇帝亲生父母的身份不相称。在一号陵园所处台地的北侧、两条冲沟之间还有一块更宽阔的台地,那里已经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墓葬。按照相位关系,公子异人和赵姬应该葬在昭襄王的昭位。虽然他们是始皇帝的父母,但是也只能葬在一号陵园的北侧。

因此,始皇帝死后,按照以昭襄王为中心的芷阳陵区的规制,他只能葬在以昭襄王墓园为中心的昭位,这个位置应该居于原来的二、三号陵园的北侧。从这个角度考虑,始皇陵现在的选址符合祖制中的昭穆秩序。

而另一个事实是,骊山西麓在二、三号陵园以北没有合适的地点供始皇帝选择了,所以他选址于骊山北麓,这既符合始皇陵在秦国晚期王陵体系中的地位,又能体现始皇陵在这一陵区的核心地位。

[1]根据昭穆关系,此处惠文王先葬,居中。其子武王居昭位,在左。武王若有子且继承王位应居穆位,在右。考古上理解的昭穆制度与宗庙牌位有别,其实从来没有严格地按文献中理想地排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