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秦近畿王陵的组成部分,但与其他王陵相比,它更具有独立性、特殊性。
史前人类的墓地与居住区域相距不远,二者并没有本质的界隔。随着文明的发展,墓地越来越独立,离生前的居住区域也越来越远。都城之所以称为都城,主要是因为设有祭祀国君的宗庙,而埋葬先公、先王的墓地就设置在附近。后来,二者从一体结构逐步演变为二元结构,不过其二元一体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商、周以来直到春秋时期,上到天子、下到各诸侯国国君,多将陵墓设置在都城城内区域,这样既方便祭祀也可保护陵墓。到战国时期,根据国家的实力、国君的喜好,以及地势、环境等因素,大多数国家逐渐将陵墓设在都城郊外,远离生活的中心区域,但陵墓仍是都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诸侯国中,只有燕国的都城下都内还设有大型陵墓。
从春秋时期秦德公居于雍城的大郑宫起,秦国就在雍城的南郊设置了先公的陵墓区。在雍城的秦公共有18代,还有一些不曾享国的国君。到目前为止,已经在雍城南部的王陵区发现了14座陵园,应该还有数座陵园没有被发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发掘了一座秦公陵墓,虽然经过严重的盗扰,所留下的陪葬物不多,但是这座墓葬的规模宏大,在东、西侧各设有一个大型的斜坡墓道,中部是一个巨大且深邃的墓室。墓室内共有166个殉葬者,他们只有简陋木匣容身,具有一定的身份,可能是大臣或者王室的成员,甚至可能是秦公的姬妾。从出土的文字判断,这座大墓的主人可能是春秋中晚期的秦国国君景公。
栎阳也曾为秦都,献公、孝公两位国君就葬在栎阳附近的公陵区。因为此时还没有称王,陵区称为公陵区。献公葬嚣圉,孝公葬弟圉。这两处公陵的位置目前还没有找到。还有人认为,泾阳也有一个秦都。
战国中后期,随着定都咸阳都城,王陵也逐步徙置咸阳北塬。孝公虽然徙都于咸阳,并修建了冀阙宫室,但是死后仍返回了栎阳,葬于弟圉这个地方。
孝公生子惠文王,惠文王生子武王,武王无子,死后王位由其弟继承,也就是昭襄王。惠文王葬于公陵,武王葬于永陵。昭襄王本人没有葬于咸阳北塬,但是他的儿子孝文王却葬于咸阳,称为寿陵。最近在咸阳城北侧的严家沟、司家庄以及周陵镇发现了三处大型的秦国王陵陵园,可能就是这几位秦王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