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卢生、侯生等诸生逃走的残局。
始皇帝之所以对这些方士的逃走如此震怒,是觉得他们没有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始皇帝心底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包括征服六国、严刑峻法、拓展疆域、大兴土木是为天下兴太平之举。他有一个我们现代人听起来很奇怪的逻辑:为了保证黔首康定、天下长治,皇帝就要长存于世,这样才能为天下黎民百姓创造更多的幸福!出于这种认识,皇帝才召集这些方士求仙、求长生药。但是,这些方士实在是太辜负皇帝所寄予的厚望了!按照始皇帝的意思,种种错误都归咎于这些方士。求仙药的韩众不辞而去,徐福耗费“巨万”而无有所获。
特别令始皇帝恼怒的是这些人对皇帝的不尊不敬。得到厚赏重赐的侯生、卢生的一段话,使始皇帝觉得是对他的严重诽谤。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1]
不为皇帝求仙药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对皇帝德行的诽谤和贬低,以及咸阳诸生的妖言乱众。
始皇帝自统一六国后,有五次出巡。特别是后面的四次,主要巡视了东方地区。在东方的名山胜地共留下七块刻石,颂扬秦的巨大功绩。虽然秦的刻石大多已毁,但《史记》中记载了其文本的内容。在刻石中,始皇帝被冠以“圣”的尊称,或者说他是“秦圣”,或者说他是“大圣”。在《之罘刻石》中有“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东观刻石》中有“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最后一次东巡所立的《会稽刻石》中说“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虽然此前嬴政已将战国时期泛滥的王变更为皇帝,但始皇帝其实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比肩古圣的君王,他要做的是一个地位至高无上、古今无匹的超圣。在学术研究中,有的学者称始皇帝有超圣的情结。
既然是这样,他怎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轻视和诬蔑!于是始皇帝痛下杀手。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2]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坑术士或坑儒。
杀也杀了,解气之后,皇帝的长生和仙药怎么办?
诸生,特别是为之求仙药的方士们的逃走,确实让始皇帝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才能求到仙药。既然自己可以超越一切圣人,也可以超越一切神灵,仙人就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权威招来,那又何必假手那些无耻的诸生术士!
这时,他想到了卢生、韩生逃走之前提供的那个求仙方法。这个方法要求“恬倓”而治天下,避恶鬼,让人不知居于何处,这样才能招来真人,求得仙药。痛定思痛后,始皇帝决定用自己的方法来求得仙药!按照这种方法,始皇帝自称“真人”,还下令让身边的博士作出一首《仙真人诗》,时时在身边诵咏,并传令天下,在各地的离宫祭祀各路神祇的庙宇全部安排乐人歌诵《仙真人诗》,共同为皇帝祈求仙真人的到来。他生活中一切都要像神,这样神物才能来到!
在加大求仙力度的同时,始皇帝也意识到求仙、求神都不如求己!
按照商周以来的传统,始皇帝这样的贵族人士所接受的社会教育是:天是宇宙之中最高的权威。这是从商代、周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开始的,是知识阶层和贵族们祖祖辈辈相传的观念。天先是商人的保护者,但是周人取而代之,又说天命靡常,上天的眷顾会转移,有德的周现在得到了上天的支持,周王成了天子!传统上与天沟通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向天、向秦先公先王奉献牺牲,祈祷得到他们的庇佑。虽然两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这样做,但是对始皇帝来说,这种祭祀的方式已经落伍了!始皇帝此前已经彻底与周的治国思想和国家模式决裂,那么周人的这套说辞就不可再为秦人所用了!求人不如求己,如果将自己塑造得和上天同形同式,那么自己也就成了上天的代表!
接下来,在自己像真人的同时,始皇帝还要让自己周围的一切象天法地,那么自己将真正成为一个四海宇内的至尊强者。上与天齐,中为祖龙,下—死后—亦为至尊。
在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他开展了帝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两项工程,也是帝国最后的疯狂之举—大修陵墓和阿房宫!
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建造的陵墓,这个挥之不去的存在,因为始皇帝那海中神山、不死的仙真人而重获青睐!
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3]
于是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陵墓!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2]〔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入葬丽山[1]与帝国崩溃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七月,在最后一次出巡的路上,始皇帝行至沙丘平台时病情加重去世,这一年他50岁。在临死前,始皇帝令赵高给公子扶苏下诏,让他到咸阳来主持葬礼。
司马迁在《史记》中向后人揭露了赵高、李斯与胡亥等人的阴谋。他们害怕秦始皇猝然辞世的消息传出会引起天下大乱,便将消息隐而不发,三人进一步密谋立胡亥为太子,并且篡改了给扶苏的诏书,派人持诏书命扶苏自杀。近年,北京大学得到一批汉简,其中有一篇《赵正书》记载,胡亥继承皇位得到了始皇帝的诏书许可,这篇《赵正书》可能只是一种文学作品,有演义的成分。也有专家认为,《赵正书》表达了历史的另一种声音。真相孰是孰非,早已不得而知。
胡亥一行载着始皇帝的尸体,从井陉绕道九原,经直道回到咸阳。虽然经历了重大的变故,始皇帝的葬礼最后还是在二世胡亥的主持下得以进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在咸阳的丧礼完成后,在郦山陵墓继续举行葬礼。
九月,葬始皇郦山。……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2]
始皇帝最终不情愿地进入了他苦心建造的陵墓。
始皇帝入葬郦山陵墓后,二世继续他的政策,刑罚更加严酷。苛刻的刑罚、无尽的劳役让秦国的百姓看不到出路,但是二世却认为只有这样才配得上他始皇帝继承人的身份。因为他的无能,再加上赵高的曲意引导,很快这位二世皇帝就成了孤家寡人。新发现的《赵正书》严厉地批评了二世的错误,认为二世是导致秦帝国灭亡的罪魁祸首。[3]
秦国崩溃的直接原因与始皇陵也有关系,陵墓的建造成了压倒秦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征战南越、戍边与修建长城之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启动了始皇陵、阿房宫这两项重大工程建设,而且征调的劳工达到了70万人,这使得原本就已疲惫不堪的百姓再也无法承受。秦帝国沛县的小小泗水亭长刘邦也带着一支二三百人的劳工队伍,去往修建始皇陵墓的路上!刘邦带领的刑徒大量逃亡,使得他这个官吏也不得不逃匿于芒砀山中;而另一拨人,陈胜、吴广则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率先揭竿反秦。他们还诈称与秦公子扶苏、楚将项燕有关,很快在东部地区攻下了许多城邑,一时之间很多秦郡县官吏加入了反秦的行列。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加入了造反的队伍。
在秦帝国东方的反秦运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名将少府章邯还率领着不少刑徒劳工正在骊山为皇帝的陵墓进行着收尾工程的建造。当周章率领的一支起义军进攻到了戏河,章邯不得不停止建造,临危受命,东向抵挡起义军的进攻。至此,始皇陵的建造不得不落下帷幕。
数年后,刘邦先入咸阳,与父老约法三章后退出而待项王。项王到来后则率兵径入咸阳,将秦帝国的都城咸阳和始皇帝的陵墓都付之一炬!
[1]骊、郦、丽三个字在本书中使用较多。在此统一界定如下:骊山指自然之山;郦山,《史记》中多有使用,本书将秦始皇陵统称为郦山陵墓;丽山是考古出土文字中秦始皇陵的专有名称,本书在特指秦始皇陵时称为“丽山”。引用古文献时,则以原书写方式为准。
[2]〔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3]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