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继承秦王大位似乎轻而易举,但是他的轻松,却来自其父亲的费尽周折。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出生地在赵国邯郸。他出生时适逢其曾祖父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的正月,所以就起名正,也作政。秦人嬴姓,又与赵氏同姓,所以历史上也将他称作赵政。这一时期的列国国君都已称王,所以他刚继承国君大位时被称为秦王;在兼并了六国后,他将王的名号改称为皇帝。因为他是第一个皇帝,后人故称其为始皇帝。他从13岁继秦王大位,到50岁而亡,在位37年。始皇帝之前,中外历史上不乏名人。西方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约比秦始皇早100年,正值我国的战国晚期。在大思想家孔子之后,战国中期的孟子、荀子继续发扬儒家思想。始皇时期,崛起了新一代风云人物—汉高祖刘邦及其家乡沛县的一群朋友,西楚霸王项羽叔侄以及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等人。对于秦始皇,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而陈胜、吴广则呼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在秦始皇死后成为楚亡汉兴的主角。
嬴政的父亲公子异人是战国后期秦国最重要的国君昭襄王的孙子。秦昭襄王前后在位56年,是秦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国君。他当政时秦国与近邻的三晋、楚国战争频繁。虽然秦国占据绝对上风,但也不能完全灭掉这些传统的强国。出于笼络这些国家的需要,秦国一些没有地位的王子、王孙便被派到敌国做质子。公子异人就是被派往赵国的一个王孙,显然也是一个落魄者。
公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时,结识了阳翟大贾吕不韦。吕不韦察觉到这个落魄的秦国公子奇货可居。经过再三斟酌,他做了有史以来最大也是充满悲情的一次投资—扶持公子异人成为秦王,助自己实现富可敌国的理想。
《战国策》记载了吕不韦与其父的一段对话: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1]
《战国策》中描述得很直白,也很精练,事情说得很清楚。
吕不韦于是下定了决心。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公子异人改名子楚,被立为昭襄王的继承人—太子柱的嫡子。异人和吕不韦成功了!
由于昭襄王的长寿,太子柱垂垂老矣才得以掌权。昭襄王死后风光大葬,关东各诸侯国都派出重要大臣甚至将相到秦国去赴丧、吊祭,韩国的国君则亲自到秦国戴孝吊唁。到了昭襄王后期,关东各国再无可能阻挡秦国一统天下的滚滚车轮。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子异人的父亲太子柱即位秦王,也就是秦孝文王后,只过了三天就去世了。秦国的文献甚至记载他“立,即死”。于是,秦王的大位传给了始皇帝的父亲—公子异人,他就是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庄襄王死后,其子嬴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这就是少年嬴政得以继承秦王大位的曲折之路。
但是历史上一直有很多人认为这位秦王并不是公子异人的儿子,传说吕不韦送赵姬给异人时,赵姬已怀有身孕。司马迁说,“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这种说法在秦亡后流行一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线索可循,但为后人所不信。
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秦将王龁率兵围邯郸。子楚与吕不韦谋划后,向守门吏“行金六百斤”,得以逃离邯郸,进入秦军大营。公子异人只身回到秦国,将妻儿留下。这时候,嬴政才3岁。
更糟糕的是,被秦军逼到绝路的赵王想杀掉这对母子来平息民愤。这时,司马迁在《史记》中揭开了子楚夫人赵姬真正的身份—赵豪家女也!正是因为这一身份,赵姬和嬴政母子二人得以匿藏于市井之间,安然无恙。当公子异人也就是后来的子楚被立为太子后,为了讨好未来的秦国国君,赵国立刻派人把赵姬母子送回秦国,这年嬴政8岁。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与之前对赵姬的说法完全不同,有人说这是司马迁故意对自己的否定,这也让嬴政为吕不韦儿子的传言不攻自破!
嬴政回到秦国后,首先要过宗正这一关,这个官员专门负责王室宗族的事务。得到宗正的认可后,嬴政高贵的秦王室血统也就得到了秦国上下的认可。所以,无论有多少流言蜚语,经历多少坎坷,少公子嬴政终会成为下一代秦王,成为那个无可替代的人物!
[1]〔西汉〕刘向:《战国策》,岳麓书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