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之前的秦国(1 / 1)

地下秦朝 张卫星 2232 字 2个月前

秦王嬴政即位时,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已势不可当。这个时候的秦国实际上已控制了整个中国的西半部疆域,关东各国被压缩到岌岌可危的地步。秦始皇这个“超级富二代”所继承的秦国并不是天上突然掉下的大馅儿饼,也不是这个时期凭空而起的万丈高楼,它经历了长期的忍辱负重、艰难开拓,才形成了战国晚期的局面。

秦人的先祖传说可以追溯到颛顼,他有一个孙女,名叫女修,善于纺织。女修吃了玄鸟卵,生了儿子大业,大业也就成了秦人的始祖。这个传说间接告诉我们,秦人的先祖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实际上,现代的考古发现证明,秦人本属于东方地区的东夷部族,东夷各部族与东方的龙山文化晚期各族有关,与中原的华夏各族并不是同一血脉。值得注意的是,秦人与后来强大的商人有着共同的起源传说,这意味着他们有着共同的东方文化基因。

传说秦人参与了大禹治水,帝舜因此奖赏了他们的头领大费,并赐他嬴姓,这就是秦人嬴姓的来源。夏朝末年,夏桀暴虐。秦人适时脱夏归商,成为商王朝的同盟军。传说秦人的首领费昌曾为商王汤御马驾车,参加了败夏桀的鸣条大战。商朝时,秦人世代有功,嬴姓的首领也成为商王室的显贵,可能是商朝的诸侯之一。

公元前11世纪,周人在商的西土崛起,领导了灭商行动,清除商人的旧势力,封邦建国,建立了强大的周王朝。秦人因其身份、地位,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自然成为周人重点打击的对象。先是嬴姓的首领恶来被周王捕杀,他的父亲飞廉带领嬴姓各族又参与了反周叛乱,也被周王所杀。秦人部族支系众多,被迁处各地。迁到山西的后来为赵,还有一支被周成王迁往周的西部地区谪戍边疆,这支在西垂之地的嬴族慢慢得到周王的赏识。

西周中晚期,秦人再次登上政治舞台,甚至参与到西周的灭亡以及东周的新生这一历史巨变中。被周人迁居西垂的秦人,传到首领非子时再次得到周王的赏识。周王封非子一族到秦这个地方去,他们就以秦为号,称为秦嬴。现在这个地方大致在甘肃天水地区,此后他们才被称为秦人!

接续嬴姓主脉的非子一族在秦这个地方得到壮大,但是也经历了更加残酷的血雨腥风。秦仲时期,周厉王无道,很多诸侯反叛。西戎更是大举进犯周王室,嬴秦在犬丘的同族大骆一支也被西戎所灭。周宣王命秦仲为大夫,诛杀西戎。秦与西戎的战争持续了二十年,最后惨烈到秦仲反被戎人所杀。后来秦仲的长子庄公即位,周宣王又召集庄公昆弟五人,给了他们七千周兵恢复国力,秦人再次出征讨伐西戎,这次秦嬴终于打败了戎人,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

虽然周王只是赐予秦庄公男爵,且只是公、侯、伯、子、男中最低一等的爵位,但是,秦由此真正成为周政治体系中的一员。庄公死后,嫡子襄公即位。襄公元年,将妹妹缪嬴嫁给了丰王。据学者考证,丰王为周王。通过与周王联姻,秦与周王室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了。

公元前771年,戎人大举进攻西周的镐京,周幽王被杀。新立的周平王被包括秦襄公在内的主要诸侯国派兵护送至洛邑,开启了历史上的东周时期。由于秦襄公护送王室东迁有功,平王把岐以西之地赐给他,并准许他与其他诸侯国通聘享之礼,从此秦正式成为诸侯国。

这一时期,秦人遵照礼乐制度,营建了自己的都邑西垂,作礼乐、设宗庙、造陵墓、制铜器、设府库,雄踞一方,成为保障周朝西方安全的重要屏障。在甘肃礼县大堡子一带发现了秦人在西垂的王城和大型陵墓,出土了青铜鼎、簋、壶、编钟、镈等礼乐重器,以及大量金质的车马饰片等。这些发现证明了秦在西垂之地的再次崛起。

襄公之后,秦文公一步步从西垂向周王赐给的岐以西的关中地区进发,到秦宁公时才一步步在关中地区的西部平阳建立了新都城。武公之后的德公将新的王宫大郑宫建在渭水北岸的三畤原上,并以此为据点建立了秦的新都城—雍城。秦国逐步向戎人进击,吸纳了这些旧土上周的遗民,收复原来周的属国,开始强大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

这一时期,秦人努力学习、遵守周文化,国君和贵族在礼仪、社会、军事等方面完全向周看齐。从秦襄公到秦武公,秦人设立祀庙和王公墓地、建造城郭、铸造祭祀重器,浑厚端庄完全与中原的诸侯国相同。在周文化日趋没落的情况下,质朴的秦人带来了新气象。

《诗经·国风》中有一首描写秦地的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

这首诗中的秦地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对斯人斯地最美好的想象!

秦国的地位和实力大幅提升是在春秋中期。当时,周天子的地位不断下降,郑庄公本是为天子掌管朝政的第一卿士,却第一个挑战了天子的权威,此后是齐国的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对内改革,对外以“尊王攘夷”为号,率领诸侯国打败了一些戎狄小国,讨伐蔡、楚,大会诸侯,得到周王的承认。那个时期,秦国还在与戎人斗争,无法参与中原争霸。秦穆公时期,也想称霸中原,曾一度出击郑国,但被晋国所扼制。晋楚争霸成为春秋中晚期的常态,晋国同时也扼制着秦国东出的门户—桃林之塞,所以秦国在崤之战以后的大部分时间无法东出,只好与楚国保持同盟关系,共同对付晋国。虽然秦并没有实质性地出击到中原地区,但是秦国在众多的国家中还算得上大国。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纳由余的谋略,向西征伐西戎各族,“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穆公把秦国的领土西展至陕甘边境,北拓至陕西北部。虽然直到秦穆公死去,秦国也没有在中原地区有所作为,但是秦国对诸戎的征服为秦的强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和支持。秦穆公的壮举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其一度也被称为侯伯。

春秋晚期,秦国仍坚持对外联楚的政策,形成了秦楚、吴晋集团的对峙。这一时期,晋、齐等国的旧贵族渐被诛灭,新的国君标志着新兴贵族的登场。这个时期,由于尖锐的国内矛盾,秦国逐渐退出了以争霸中原为目的的征伐战争。

公元前5世纪是列国激烈交锋的前夜。公元前453年,晋阳大战后,晋国公族赵、魏、韩三分智氏。到公元前403年,周王封赵、魏、韩三家为侯,承认他们的诸侯政治地位,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战国早期,魏国独强。魏文侯、武侯在位期间,魏国率先改革,强大起来。但是经过桂陵、马陵两次大战后,魏国衰落,齐国渐强。战国中期,从齐、魏率先称王到五国相王,标志着周天子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地位已不复存在。战国晚期,齐、秦两国国君还曾并称东、西二帝,超越了传统,一度觊觎更高、更尊贵的称号。新的国家形态呼之欲出。

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打破旧制度,天下再次统一成为民心所向。孟子称最终会“定于一”,行仁义可以赢得天下的统一;而荀子则主张让天下归心者为王。在秦国主政的吕不韦则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兴义兵,以武力统一天下。事实证明,统一天下以及建立新制度的道路最终只有借以空前残酷的战争才能实现。

在秦国屡屡易君、君臣乖乱之际,初强的魏国趁机夺回了河西之地。这一时期秦国国君废立无度,国内的庶长常常掌握着国君立废和生杀大权;戎人部族义渠甚至进犯到了渭水南岸。这个时期的秦国积贫积弱,且僻处西部一隅,也不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各国视秦为夷狄。求贤若渴的孝公发布了一个求贤令,不惜以裂土分封作为报酬。

卫人公孙鞅(商鞅)从魏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启了中国古代史上最重大、最成功的改革,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商鞅从变革制度与法律入手,积极推行新政。在孝公的支持下,秦国先后两度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第一批变法措施主要是颁布法律,推行法治,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新法颁行三年,初见成效,得到秦国民众认可,商鞅也因功升任大良造。公元前350年,商鞅推出第二次变法措施。这次变法注重深层的制度建设,如普遍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改革赋税制度、统一度量衡、革除旧风俗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商鞅全面总结春秋以来各国改革的经验,做到了全面而彻底的创新。商鞅变法后,秦国在对外战争,特别是对强敌魏国的战争中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秦国迅速崛起,成为军事实力强大、诸侯畏惧的强国。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立,是为秦惠文王。公元前316年,秦又灭巴、蜀,秦军继续屡败魏军,再破三晋伐秦联军,又联韩、魏攻打齐、楚,大败义渠,掌握了作战主动权。

而在关东地区,齐国不断进攻周边诸国,打破了相对平衡的状态,导致燕将乐毅率赵、秦、燕、韩、魏五国伐齐,齐国惨败,走向衰落;而秦经历了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君主的努力,蚕食三晋,席卷荆楚,已初露一统端倪。

秦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北灭戎狄,巩固后方;不仅完全取得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还兼并了魏国的上郡,魏国被迫迁都大梁;南并巴、蜀,取得了对楚战略上的优势。秦国不断招纳关东才士,除法家人士外,兵家、墨家、纵横家人士都在秦国不断集聚。在军事策略上,秦的连横战略对关东诸国的合纵战略取得了总体上的优势地位。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取得对三晋、楚国战争的绝对优势。由于齐、楚的衰落,秦成为唯一的大国。昭襄王采纳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在拉拢齐、楚、燕的同时,重点对三晋的赵、魏、韩施以打击,特别是对赵国施以重点进攻。秦、赵争雄终结于长平之战,战后,秦国完全占据了韩、赵两国治下的上党地区,大大削弱了赵国的实力。秦的势力范围已推进至太原、上党、武遂、南郡一线,拥有大半个中国。

在对关东地区日益频繁的打击中,秦国不仅夺取了大量土地,还极大地杀伤了各国的有生力量,仅白起指挥的几场战役就消灭了近百万的军队,给各国造成了沉重打击。在历年的战争中,三晋的损失最大,对于秦的进攻,韩、魏几乎无力抵挡,只能采取“两面事秦”的态度。昭襄王末年,秦迫使西周君献出其土地,致使名义上的周天子也没有了,秦国的统一战争更加名正言顺。

昭襄王死后,其子孝文王即位,孝文王在位仅一年。他去世后,公子异人即位,也就是后来的庄襄王。吕不韦任相国。秦国基本沿袭了昭襄王后期的政策,对邻近的三晋之地继续施以强攻。

庄襄王元年(前249),秦国任用老将蒙骜,其率秦军东进伐韩。吕不韦攻东周,杀东周君,“尽入其国”。秦王接着派蒙骜攻韩,韩国兵败,被迫献出成皋、荥阳。秦取得中原地区,并将这一地区再加上东周、西周故地合而为一,设立了三川郡,秦国控制地区的东线遂推至魏都大梁附近。

次年,秦王再派蒙骜出击赵。

庄襄王三年(前247),秦将王龁再次进攻上党地区尚未归秦的其他城邑。秦军“日夜出兵东征”,连败魏军,魏国已不堪一击,面临着灭亡的危险。魏国的信陵君于是奔走各国,发动最后一次合纵行动,率赵、魏、韩、燕、楚五国之兵共同伐秦。五国之兵气势汹汹,在河外战胜蒙骜所领秦军,蒙骜战败退入关内。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而死,其子嬴政即位。

[1]高亨:《诗经今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