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场先后为序)
项元汴(1525—1590),明代商人、收藏家、鉴赏家。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斋主人,时人亦称“项三麻子”。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因其家累世富厚,不惜重资以购,故江南故家宝藏多入其手,其“天籁阁”所藏法书、名画以及鼎彝玉石,甲于海内。项精于鉴赏,辨别真赝,析及毫发,时人少有比肩者。工绘画,擅书法,同时他还是一个狂热的诗歌爱好者,刊有《天籁阁帖》《墨林山人诗集》等。
王世贞(1526—1590),明代作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喜收藏,精鉴赏,其收藏书画的场所,有小酉馆、九友斋、蓠薋园等。他与文徵明有过直接交往,后期吴门画派的文嘉、钱榖、陆治、周天球以及书家俞允文等人,多是其发起雅集的座上客。宦海沉浮四十年,独领明中期文坛二十载,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等。
文徵明(1470—1559),本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苏州府长洲县人。诗文书画俱工,亦精鉴赏,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大家”,文学史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唐寅身后博得**之名相反,作为艺术家的文徵明是一个生活的极简主义者,在道德上几乎没有可以指摘处。因其绘事高超,门徒众多,再加曾入翰苑,很长一段时间,文徵明和他背后的家族一直都是三吴风雅的枢纽。
詹景凤(1532—1602),字东图,号白岳山人,又号大龙宫客,安徽休宁县人。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擢南吏部司务。一生爱好书画,传世有书法作品多件,著有《东图全集》《詹氏小辨》等。其在书画鉴赏上眼光的练就,一是得自家学,二是缘于交游。1576年,詹景凤曾造访项元汴的天籁阁,观画数日,而后又在苏州、松江、金陵一带广览诸家藏品。
何良俊(1506—1573),明代戏曲理论家。字元朗,号柘湖,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少年时与弟何良傅并为俊才,时人并称“二陆”。后仕途失意,隐居著述,自称与庄周、王维、白居易为友,题书房名曰“四友斋”。著有《柘湖集》《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等。
安国(1481—1534),明代商人、出版家。字民泰,别号桂坡。江苏无锡人。早岁贫寒,以经商及兼并土地而成巨富。性好游,足迹遍及半个中国。酷爱桂花,植丛桂于后山岗,自题住所为“桂坡馆”。好书画彝鼎,善辨真伪,藏典丰异。嘉靖二年(1523)起,用铜活字刊印《颜鲁公集》《吴中水利通志》《雍录》《初学集》等多种,均署以“桂坡馆”名。其于无锡胶山南麓所建“西林”,王世贞曾撰《西林记》记其胜,吴门画家张元春为之绘画(现《西林图》残卷存无锡市博物馆)。
朱肖海(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鬻古者,善仿宋元名家画。嘉兴人,大致活动于明万历年间。其师王复元,号雅宾,曾为文徵明弟子,精于鉴古,也是一个伪画高手。万历年间,朱肖海的伪画产业链遍及吴中,时人谓“三百里内外,皆其神通所及”。
文彭(1497—1573),字寿承,号三桥,文徵明长子。以明经廷试第一,授秀水训导。后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少承家学,初学钟(繇)王(羲之),后效怀素,自成一家。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与何震并称“文何”。著有《博士诗集》。
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一字九疑,号竹懒、痴居士等,嘉兴人。性和易,工书画,精鉴赏,与董其昌、王惟俭齐名,并称“三大博物君子”。画史称他画逊于董,博雅逊于王,而兼两人之长。家有“鹤梦轩”“六研斋”“紫桃轩”等收藏之所,藏书万卷,石刻千种。著有《紫桃轩杂缀》《六研斋笔记》等,是著作收入《四库全书》最多的明代作家之一。他从西华县令任上辞官后写的《味水轩日记》八卷,可作为明代的书画地图来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这一政治资本使他在朱常洛即位后,得授太常少卿、国子司业,并参修《明神宗实录》。擅作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首倡“南北宗”论,对后世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有《戏鸿堂帖》。另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冯梦祯(1546—1605),字开之,号具区,又号真实居士,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诗人,佛教居士。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编修,与沈懋学、屠隆以气节相尚。后因得罪权臣张居正,外谪广德州判。他是在南京国子监祭酒的高位上退休的。晚年移家杭州,筑室孤山之麓,据说上梁之日恰逢霁雪初晴,遂名其堂为“快雪”(又有说是因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名其堂曰“快雪”)。为人高旷,好读书,诗文疏朗通脱,不事刻镂。著有《快雪堂集》六十四卷。
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又字虎臣、景伯,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明代掌故作家。曾入国子监读书,聪敏好学,精通音律,熟谙掌故。其父沈自邠系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受曾任史官的父亲影响,沈德符自幼喜闻朝野故事,并与当时士大夫及故家遗老、中官勋戚多有交往,近搜博览,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的《万历野获编》,多记万历以前的朝章国故,书名即寓“野之所获”之意。
项圣谟(1597—1658),明末清初画家,收藏家项元汴之孙。初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有胥山樵、存存居士、醉风人、大酉山人、莲塘居士、烟波钓徒、松涛散仙、逸叟、狂吟客、鸳湖钓叟、不夜楼中士等。项元汴有六子,德纯、德明、德新、德成、德达、德宏,“元汴六子,或得其书法,或得其绘事,或得其博物”(董其昌语),项圣谟父为项德达。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李日华赞其画风“英思神悟,超然独得”,董其昌称道他“士气、作家俱备”。其画传世或见于文献著录约六百余幅。
薛素素(生卒年不详),晚明女画家。名五,字素卿,又字润卿,江苏吴县人。工刺绣,工弈,工诗。能书,善作黄庭小楷。尤精山水兰竹,下笔迅扫,兼擅白描大士、花卉、草虫,各具意态。又喜驰马挟弹,百不失一,自称女侠。明胡应麟《甲乙剩言》称她“姿度妍雅,言动可爱”。曾为沈德符妾,后为李征蛮所娶。存世作品有《吹箫仕女图轴》《兰石图轴》。所著诗集名《南游草》。
屠隆(1542—1605),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别号由拳山人、一衲道人、蓬莱仙客,晚年又号鸿苞居士,浙江鄞县人。明代作家、戏曲家,与胡应麟等并称“明末五子”。少有异才,落笔数千言立就。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颍上知县,转为青浦令,后迁礼部主事、郎中。为官清正,关心民瘼,作《荒政考》,极写百姓灾伤困厄之苦。万历十二年(1584)因“**纵”被劾,削籍罢官。为人豪放好客,晚年纵情诗酒,遨游吴越间,寻山访道,说空谈玄,以卖文为生,怅悴而卒。诗文杂著有《白榆集》《由拳集》《鸿苞》等,并有《昙花记》《修文记》《彩毫记》等曲品传于世。
汤显祖(1550—1616),明代作家、戏曲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其戏曲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的《牡丹亭还魂记》描写官家千金杜丽娘与梦中书生柳梦梅人鬼相恋的故事,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存世作品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真可(1543—1603),明末僧人。字达观,晚号紫柏大师,门人尊为紫柏尊者。与莲池祩宏、憨山德清、藕益大师合称明代四大高僧。俗姓沈,江苏吴江人。对于佛教各宗取调和态度,其《礼佛仪式》除发愿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外,还教人礼拜西天东土历代传宗诸祖。存世著作有德清校阅的《紫柏尊者全集》三十卷。
罗龙文(?—1565),字含章,号小华山人。嘉靖时著名墨工,明代制墨业“歙派”代表人物。新安歙县人。善用桐油烟制造上品墨,人称“罗墨”,被誉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嘉靖时为严嵩子严世蕃幕宾,任中书舍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被劾戍雷州,寻逃还,数往来于江西,与世蕃谋策。后严世蕃伏诛,亦被杀。
张潮(1650—约1709),字山来,号心斋居士,新安歙县人,清初文学家、刻书家。一生著述颇丰,包括《心斋聊复集》《檀几丛书》《昭代丛书》《幽梦影》《虞初新志》等不下二十种。作为一个儒家士人,他怀有济世态度,但又有一颗隐士之心,二十六岁后投身出版业,部分实现了他的灵性、浪漫和理想。《幽梦影》以219则清言小品,展现了他对人生、自然和万物有着充满灵性的理解。《虞初新志》虽标榜只是“小说”,实际上是向司马迁的致敬之作,所辑明代人物体现着一种自由不羁和潇洒奔放的精神。虽然叙事奇特、怪异,但所记人与事历历在目,通过这部个人史,张潮建立起了自己的史家传统与体系。
吴其贞(1607—?),明末清初古董商人。字公一,号寄谷,徽州府休宁人。出生于亦商亦藏的富庶之家,年轻时跟随父亲吴豹韦赏阅书画,锻炼目力。后子承父业,投身书画鉴藏及书画交易业垂四十年,常往来于苏州、扬州、杭州、南京、绍兴等城市间。《书画记》六卷,是其一生从事书画收藏买卖过程中经手和经眼书画的题跋,对晚明江南中上等人家喜好收藏法书名画的风气多有呈现,因其画商身份,全书有着一般文人士大夫笔下罕有的新鲜活泼气息。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扬州府泰州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末四公子”之一。一生著述宏富,传世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写于顺治八年(1651)的《影梅庵忆语》回忆了他与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开中国忆语体文学之先河。
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家。出生于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花似锦,鲜衣骏马,好山水,晓音乐、戏曲,入清后不仕,入山著述以终。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四书遇》等名著传世。
文震亨(1585—1645),字启美。画家文徵明曾孙,东阁大学士文震孟之弟。苏州文氏家族的一位著名鉴赏家、园林设计师,明亡后,曾短暂任职于南明,旋遭排挤退隐。清军攻占苏州后,避居湖滨,后绝食亡。家富藏书,长于诗文绘画,善园林设计,取晋人王恭“平生无长物”的典故,著有《长物志》十二卷,为明代中后期兴起的收藏鉴赏类著作之翘楚。当代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史的重要学者、艺术史家柯律格有专著《长物》,从明代物质文化的角度探讨此书以及明朝人的“物的焦虑”。
袁宏道(1568—1610),明代作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称“公安三袁”。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后为吴县令,历任礼部主事、吏部验封主事、稽勋郎中等职。发挥李卓吾的“童心”思想,主张重性灵、贵独创的“性灵说”。
袁中道(1570—1626),字小修,一字少修,袁宏道之弟。少时以豪杰自命,喜交游,好读佛老书。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后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有《珂雪斋集》二十卷,《游居杮录》二十卷。
祁彪佳(1602—1645),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弘吉,号世培,自号寓山居士、远山堂主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作家、戏曲理论家。生于山阴之梅墅,明代江南著名藏书楼“澹生堂”即祁家所建。他是一个致力于艺术人生营建的生活家,也是一个勤勉且有干才的官员。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福建道御史、苏松巡按御史,力图挽救南明危局。南都沦亡后自沉湖中,以死明志。有《远山堂剧品曲品》《远山堂诗集》《祁忠敏公日记》等传世。
商景兰(1605—1676),明末清初女诗人。字媚生,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兵部尚书商周祚之女,祁彪佳妻。祁彪佳去世后,她主持了一个以祁氏家族女性为主的诗歌沙龙,不废歌咏。著有《锦囊集》,收诗词百余首。
计成(1582—?),明代造园师。字无否,号否道人,苏州吴江同里人。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园冶》三卷,是存世最早的造园专书。他在书的跋语中说,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儿子长生和长吉一个生计——“但觅梨栗而已”。
张涟(1587—约1671),明末清初造园师。字南垣,以字行,原籍江苏松江,浙江秀水(嘉兴)人,少从董其昌学画,善绘人像,兼通山水。后以绘画技法构筑园林,垒石造山,巧夺天工,遂成名家。奔走大江南北五十余年,所造名园甚多,著名的有松江李逢申横云山,嘉兴吴昌时竹亭湖墅、朱茂时鹤洲草堂,太仓王时敏乐郊园、吴伟业梅村别墅,常熟钱谦益拂水山庄,吴县席本桢东园,嘉定赵洪范南园,金坛虞大复豫园等。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把李商隐色泽秾丽的笔法与元白叙事诗善于铺张的特点合于一体,世称“梅村体”。其作品《圆圆曲》达到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新高度。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传世。
董说(1620—1686),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字若雨,号西庵,又号鹧鸪生、漏霜。明亡后,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并自称“槁木林”。中年到苏州灵岩寺出家为僧,法名南潜,字月涵,一作月岩。董若雨是一个造梦大师,也是一个乱世的预言家,小说《西游补》“丰赡多姿,恍惚善幻”(鲁迅语),可谓后世穿越架空小说的鼻祖。另著有《丰草庵杂著》《丰草集》《楝花矶随笔》《七国考》等十余种。
柳敬亭(1587—约1670),扬州评话开创人。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后易名敬亭,号逢春,人称“柳麻子”。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泰州。十八岁学说书,拜莫后光为师,后随师到南京秦淮河“长吟阁”说书,声名远扬。崇祯二年(1629)后定居南京,与东林、复社名士多有交往。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记他说书“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同时代文章大家吴伟业、黄宗羲均撰有柳氏传文。
苏昆生(1600—1679),晚明著名歌者,人称“南曲天下第一”。原名周如松,河南固始人。度曲有出神入化之妙,系魏良辅嫡派。流寓金陵,以善歌出入公卿府邸和青楼妓院,曾为名妓李香君《玉茗堂四梦》度曲。南明覆灭,入九华山为僧。曾受太仓王时敏之聘,为其家班授曲。复由吴伟业介绍,到如皋水绘园为冒襄家班教曲。晚岁往返于金陵、吴中,康熙十八年(1679)夏病死于无锡惠山僧舍。弟子有庭柏上人,得其唱法正传的还有太仓顾子惠、施云章等。
黄周星(1611—1680),晚明作家。本姓周,名星,字九烟,又字景明,改字景虞,号圃庵、而庵,别署笑仓子、笑仓道人、汰沃主人、将就主人等。生于南京,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户部主事。明亡不仕,变名黄人,字略似,别署半非道人,流寓长兴,五迁至南浔之马家港,卖文自给,布衣素冠,寒暑不易。康熙十九年(1680)端午投水死。工诗文、书画、篆刻,著有《九烟诗抄》《黄九烟先生杂著》等多种,并有传奇《人天乐》,杂剧《惜花报》《试官述怀》存世。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绍兴府诸暨县人。中国人物画一代宗师,17世纪风格化艺术家中的第一人。其笔下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岁则形象夸张,变态怪异,格调高古,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名作《九歌图》《〈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汪汝谦(1577—1655),字然明,歙县丛睦坊人。明末巨商,精通金石音律。因经商移居武林,招集胜流,为湖山诗酒之会,有《春星堂诗集》存世。曾出资刊印柳如是的《尺牍》和《湖上草》。
林雪(生卒年不详),晚明女画家。字天素,以字称林天素。福建建宁人,曾寓居杭州,与董其昌、陈继儒、李流芳、汪然明等人交游。据其为柳如是所作《柳如是尺牍小引》,林天素约1621年游西湖,十年后,回福建三山。又十年(约1641),汪然明前往福建寻访,两人在建溪得见一面。一说其晚年遁入空门,一说其在战乱中被辱而死。存世画作有《雪景寒林山水图轴》(绫本墨色),署:“天启元年(辛酉,1621)小春写于柳浪巷。”自钤:“天素”(朱)、“林雪”(白)。
王微(1600—1647),晚明女诗人。字修微,小字王冠,称草衣道人,扬州人。曾闲居杭州西湖,“扁舟载书,往来吴会间”,与胜流名士董其昌、汪然明、潘之恒等人交游。先嫁茅元仪,又归许誉卿,并与竟陵派诗人谭元春有过一场长达十年的恋爱。中年后“布袍竹杖”,只身游历名山大川,她在编选的《名山记选》中把这一旅游情结称之为“草野之性,长同鸿雁”。同时代评论家钟惺将她与李清照、朱淑真并称,称其诗“娟秀幽妍”,不在李、朱之下。
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号鹄湾,别号蓑翁。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明代诗人。与同里钟惺同为“竟陵诗派”创始人,主张“吾辈论诗,止有同志,原无同调”。论文重视性灵,反对摹古,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有《谭友夏合集》。谭元春是考试制度的一个牺牲品,天启七年(1627)乡试第一,后十年,屡试屡败,崇祯十年(1637)赴京会试途中猝死于北方的一个客栈。
柳如是(1618—1664),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姓杨,最初名“云娟”,一度以“杨朝”为姓名,以“朝霞”为字,又有“杨爱”“杨影怜”等姓名。后易杨姓为柳姓,以“隐”为名,“如是”为字,又字“蘼芜”。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号如是。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自幼聪慧好学,因家贫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复于风尘中往来江浙、金陵间。少女时代曾与复社才子陈子龙恋爱,后嫁“四海宗盟五十年”的文坛领袖钱谦益为侧室。20世纪60年代,已盲目骨折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有洋洋八十万言《柳如是别传》,细密考证柳如是与陈、钱的交往和他们参与的“复明运动”事。存世有《湖上草》《戊寅草》及《尺牍》等。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收藏家、艺术史家。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后移居金陵。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曾任山东潍县知县、浙江道监察御史。入清后,历仕两淮盐法道、淮扬兵备道、福建布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起复为青州海道、江宁储粮道。其人博学多才,“善经济,喜议论”,又有墨癖、印癖、书癖,诗文、金石、书画皆有造诣,与明末清初的画家、印人多有交往,著有《赖古堂集》《读画录》《印人传》等。
髡残(1612—1673),明末清初画家。本姓刘,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出家为僧后名髡残。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清初四画僧”。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晚年入南京牛首山幽栖寺静修,与龚贤、程正揆交往密切。周亮工因心向佛法与其相识,并在《读画录》中为其撰有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