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底(1 / 1)

康熙三十九年(1700)正月初七日,五十三岁的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孔尚任在北京寓所首场开演新曲《桃花扇》。正月十五元宵节,此剧又搬演至都察院左都御使李楠府中,聘请的戏班,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的家班“金斗班”。之所以在李府试演新曲,是因为李家人对此剧亦有贡献,十几年前孔尚任协助工部侍郎孙在丰疏浚下河海口,曾在兴化城南一位叫李清的前明官员的祖业“枣园”短暂居住,修改《桃花扇》一剧,这李清正是李楠的父亲。当时李楠的一位族叔李沂还应邀前来观剧并提出修改意见。此剧开演时,正好下了一场大雪,帘外白雪红梅,场内笙箫齐鸣,一切都似乎预示着应了个好兆头。在京师连演两月余,已是满城争说李香君,不仅获得巨大的市场成功,而且惊动宫禁,连康熙都要内廷索观稿本。好事频传,三月上旬,兼差户部宝泉局监督的孔尚任又晋升为从五品的户部广东司员外郎。然而还没等孔尚任从一连串的惊喜中缓过神来,他就被莫明其妙地罢了官,黯然出京回了曲阜老家。

有人说他是被人诬告贪财丢了官,但知情人披露,是他写的这出《桃花扇》给惹的祸。做京官正如居危楼,从来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你仗着圣人之后、皇恩眷顾,作什么兴亡本末、亡国痛史?

孔尚任 《桃花扇》

相传,《桃花扇》戏写成后,尚未刊印,某日康熙宣召,孔东塘到了宫里,正跪在门外候见,忽闻背后一阵脚步声,抬头一看,正是康熙。孔正要行礼,康熙说了一句,先生笔下留情些罢,撇下他顾自走了。

康熙恼得在理,这四十二出《桃花扇》传奇,也太逼近历史真相了,明里说的是风月,演的是秦淮河畔一对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然究其本末,说的还是兴亡事。孔尚任自己在此剧“小引”里也说得很明白,“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保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这样一本记叙一个朝代、一座城市、一条河流及浮沉其间的人物命运的传奇,聚众搬演,焉知不是对本朝合法性的一种质疑?文人总爱在一个朝代败亡后做些“抒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的活计,可这历来是国之正史的地盘,哪轮得着你梨园行来说三道四?康熙实在是被这部戏庞大的政治史叙事架构给吓着了,把孔尚任斥退回家,不过是当局给他的一记警告。特意不点明缘由,已是给足你圣人之后的面子了。

《桃花扇》一剧对历史细节的忠实,孔尚任倒是一点不讳言。是剧虽名“传奇”,在正式刊印的稿本前,他却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征引过的一百余种史料,特别强调剧中故事和人物,都有凭有据,即便儿女私情,虽稍有渲染,也非凭空杜撰。“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略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他还说自己的一个族兄,崇祯末年任职南都,晚年回乡后,给他说了许多弘光年间的遗事,自己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要写这么一部大戏,所以此剧的立意,与司马迁著《史记》有得一比。这倒不是他自吹,后世有人把剧情与本事一一对照,竟也大致不谬,堪称史笔,整理出的此剧“考据”项下,仅是对当时南京作家余怀《板桥杂记》的参考就多达十六条,计有:长板桥,秦淮灯船,旧院对贡院,董白死梅村哭诗,卞赛为女道士,贵阳杨龙友,李香,寇湄字白门,曲中狎客,中山公子徐青君,丁继之,柳敬亭,李贞丽及沈石田盒子会歌等。[251]

《桃花扇》增删十余载,早在1687年,孔尚任就已写出了初稿,这年九月,时任国子监博士的孔尚任担任治河事务的官员之暇,住在兴化城南的枣园,修改这本尚秘之枕中的传奇,时年七十八岁的冒襄闻讯特地从如皋赶来,与之探讨剧本。

在绚烂而又短暂的17世纪40年代初的南京,冒襄曾与商丘侯方域、宜兴陈贞慧、桐城方以智并称“四公子”,“饰车骑,鲜衣裳,珠树琼枝,光动左右”,让人几疑为神仙中人。那些桃叶渡畔的社集、雅宴,驱逐阮大铖的公揭,他都一样不落地参与了,还经常出入旧院,与李小大、李湘真、顾媚等曲中名妓交情甚厚。李小大布置华丽的“寒秀斋”更是他时常勾连之处,其对曲律的造诣之高,“虽梨园老弟子莫不畏服其神也”(侯方域语)。后来他与名隶教坊司乐籍的名姬董小宛的情爱故事,经他亲撰的《影梅庵忆语》的广为散发,更是大江南北无人不晓。生性风流的冒襄可说是一部秦淮风月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孔尚任新剧中主角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故事,冒襄自然是烂熟于心。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听过柳敬亭说书,多次为之赠诗,“游侠髯麻柳敬亭,诙谐笑骂不曾停。重逢快说隋家事,又向河亭一日听”。《小秦淮曲》三首,向来被他视为得意之作。剧中另一重要人物,乐师苏昆生,晚年流落吴中,经吴梅村说项,也到了他的水绘园中教曲、排戏。

整整三十个昼夜的长谈,冒襄向年轻的剧作家详细介绍了南明一朝的起落纷纭,说起国事之败裂,说起风雨旧侣可悲可叹的结局,这老头就须发倒张,目眦怒裂,音调悲壮愤激。这次会面对《桃花扇》的修改促进不小,日后,定本的《桃花扇》以冒襄为暗场人物,正与冒襄此行大有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