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超的说书技艺同为世人瞩目的,是柳敬亭奇丑无比的相貌。此人小时出过天花,脸上长满麻点和痘疤,时人大都不客气地称他“柳麻子”。张岱说他“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钱谦益说他“长身疏髯,谈笑风生,臿齿牙,树赜颊”。吴伟业说他“长身广颡,面著黑子,须眉苍然,词辩锋出,饮啖可五六升”。综合各家记述,可知:1.其人身材高大而肥胖;2.皮肤黑里透红,满脸黄豆粒大的痘疤;3.两条眉又粗又短,还有一个肉感的大鼻子;4.食量惊人,有一个好胃口。“波臣派”巨匠曾鲸画的柳敬亭像,让柳敬亭着明人儒生衣冠,戴平顶小方巾,形象也太枯瘦了些。倒不如清王素临的柳敬亭像,一个市尘中的胖子,手持一把微开的折扇,一脸白须,眉眼生动,扑面一股郁勃不平之气。
张岱说,这柳麻子行动随随便便,走路也不甚稳当的样子,脾气却老大,听他说书,主人一定要不声不响地静静坐着,集中注意力听他说,他才开口。稍微让他看到奴仆附着耳朵小声讲话,或听的人打呵欠伸懒腰露出疲倦的样子,他就不再说下去。每到半夜,仆人们抹干净桌子,剪好灯芯,静静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给他,他才从容不迫开口说将起来。声音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断或续,或高或低,说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要是集世上其他说书人的耳朵,让他们仔细听柳敬亭说书,怕是都要咬舌自尽了![247]
到后来,他的排场是越来越讲究了,说书前,设几,焚一炉香,桌上置一壶,一杯沏好的茶,座上铺虎皮或豹皮锦茵,足下铺紫色氍毹,待场内清净无哗时,他才手持折扇,袖笼手帕,缓步登场入座,一声咳嗽,轻拍止语,然后开讲。这时听众中如有人交头接耳、打盹儿、欠伸、不耐烦者,他不赶你走,自己却拂袖下场。
那时节,大顺军已经把陕西、河南一带闹成了一锅粥,南方尚称太平,南京城里一下子涌入了数万人家,大都是逃难的官员和富商,这些有产阶级一下子把南京城的娱乐业给带动了起来。当时城中,与柳敬亭的说书并称双绝的还有苏昆生的唱曲。此人本姓周,名如松,原籍河南固始,对昆曲的音律、曲谱深有研究,天生一条好嗓,据说能把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唱得板眼一字不差。这一说一唱两大名家之外,当时南京城里著名的艺人还有:善吹笛的张卯官,善吹箫的张魁官,打十番鼓的钱仲文,善于串戏的丁继之、沈公宪、王公远、朱维章、张燕筑等。柳敬亭经常和沈公宪、张燕筑三个人一起喝酒,饮到半酣,他们就各自唱的唱,说的说,有时甚至使酒骂座,或当堂大哭。当时复社子弟声名盛于江湖,号称“四公子”的侯方域、冒辟疆、陈贞慧、方以智和一帮全身每个毛孔都散发着荷尔蒙的少年动不动就在桃叶渡置酒高会,通宵达旦,要是没有了这些旧院的艺人们到场,他们的宴集不知要寡淡枯索多少。慷慨激昂之后,名士们各自搂着佳人,在亭台楼榭的暗影里上演的一场场情爱故事,也势必少了许多旖旎风光。
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避难涌入南都,柳敬亭已不只去妓家说书,有时他也会去看得上眼的公卿家献艺。1631年,他成了致仕的东阁大学士何如宠的座上客。三年后,南京右都御史范景文升任兵部尚书,以本兵开府南京,他又成了范大司马家的常客,并因此结交了执掌范府文书的著名作家余怀[248]和范景文的部将杜弘域。上面说的柳和两位歌唱家朋友喝醉了酒,“张、沈以歌曲,敬亭以谭词,酒酣以往,击节悲吟,倾靡四座”,就是余怀亲见并记录下来的。在年轻的余怀眼里,这个满身风尘味的老头是与东方朔和传说中的乐人优孟一样有趣的人物。
冒襄像
名列阉党的阮大铖这时也从家乡怀宁来到南京。此人原系东林党魁赵南星门生,因补官未能如愿,投了魏党。崇祯初年钦定逆案,此人名列其中,已是打入另册不得翻身的人物。此番来到南京,也想蠢蠢而动,来个咸鱼翻身,整日价招纳游侠,谈兵论剑,又亮出其诗人兼戏剧家的招牌,取悦复社中人,与一帮名士诗酒唱和,不只方以智、范景文等人与他交情不一般,甚至杨文骢还与他做了结拜兄弟。他甚至还想出重金撮合爱情遇到了障碍的侯方域与李香君。[249]阮大铖在秦淮河边库司坊(俗称裤子裆)买了块地,所造“石巢园”,花费上万金,由精于叠石堆山的治园大师张南垣亲手布置而成,又在园中蓄了个家班,教优伶们排演他自己写的传奇《燕子笺》和《春灯谜》,请了旧院的昆曲教师苏昆生来教家班排戏,柳敬亭来做个白相的清客。这也都是苏、柳平素不问政治,不知阮某人底细,才被他拉入石巢园。
南京城里的东林遗孤和复社少年们从来没有放弃过驱逐阮大铖的努力,父执辈惨死天启年间诏狱的惨痛记忆,使得他们几乎把所有怒火都集中到了阮胡子身上。不管此人的戏写得如何之妙,又如何低声下气向他们示好,他们已执意要把这一撮“不燃之灰”赶到风吹不到的角落里去。这样,这帮被道德理想主义烧红了眼睛的少年们才可以一边欣赏着阮大铖派人送来的戏、赞叹着作者的不世才华,一边又恶声叱骂此人人品之不堪。
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回忆崇祯十五年(1642)中秋和魏学濂、李雯及董小宛旧院姐妹顾媚、李小大在桃叶渡水阁刘履丁寓馆观赏阮氏家班演出《燕子笺》一剧,对阮的戏剧才华还是赞赏有加:“是日新演燕子笺,曲精情艳,至霍、华离合处,姬泣下,顾、李亦泣下。一时才子佳人,楼台烟水,新声明月,俱足千古。至今思之,不啻游仙枕上梦幻。”到了吴梅村的记述中,阮已经成了一个过街老鼠般的人物,梅村说,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三人置酒白下鸡鸣埭,招大铖家善讴者,歌主人新制新词,大铖初闻之甚喜,既而夜半酒酣,三人大骂:“若珰儿媪子,乃欲以词家自赎乎?”相与狂笑达旦,大铖乃大懊丧。[250]黄宗羲在陈贞慧的墓志铭中也如是回忆,他们经常在一起“连舆接席,酒酣耳热,多咀嚼大铖为笑乐”。公众的怒火终于在1638年燃到了顶峰,一张由吴应箕、陈贞慧、侯方域、黄宗羲、沈寿民、顾杲等一百二十四名复社同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张贴在了城中各处。这份公揭送抵阮家时,石巢园里正大宴宾客,台上闹哄哄地上演着主人的《燕子笺》传奇,柳、苏二人读了此公揭,“不待席终,拂衣散尽”,一个仍回到桃叶渡长吟阁去说书,一个仍回旧院去教南曲。
后世孔尚任作《桃花扇》,《闹榭》一出借吴次尾和陈定生的对话,“柳敬亭、苏昆生不肯做阮胡子门客,都是复社朋友了”,说的正是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