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侠·寇 墨工罗龙文的海上传奇 墨妖(1 / 1)

罗龙文,又名罗小华,是嘉靖年间最有名的南方墨工。他制作的墨,坚如玉石,其纹如犀,是墨中上品,据说连嘉靖皇帝朱厚熜也珍爱异常。罗墨的时价,炒到一两值一斤马蹄金,也常常有价无市。

墨这个东西,成为雅物是汉以后的事。许慎的《说文》上说,“墨,书墨也,从黑从土”,也就是说,早先墨的材料为纯天然的石墨或炭,把它们细加研磨就直接使用,但这样书写有个毛病,笔涩,颗粒粗,很不方便写在纸和绢上。直到有人造出了烟灰墨,才让纸上的书写真正流利起来。

最早造墨用的是松烟。汉时用扶风终南山之松,晋时取庐山松,唐时取易州、上党松。南唐李廷圭造墨,取松烟一斤、珍珠三两、玉屑一两、龙脑一两,和以生漆,再捣十万杵,墨放入水中三年都完好无损,其做工之考究,以至苏东坡有“非人磨墨墨磨人”之叹。北宋后,随着李超、张谷这批墨工从开封迁移至歙县、黟县,徽墨遂大行于天下。[170]元时的朱万初,就是个用松烟制墨的高手,他所采的松可不是寻常物,全都是三百年以上摧朽而未化成泥的古松。据说这种松已然带有灵性。[171]

罗龙文是徽州府新安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歙县人。徽州在明嘉靖、万历年间以出行脚商贩著称。这批从贫瘠山地出来的商人能吃苦、善敛财,人称“徽骆驼”。这一带出名的还有另两件东西,一是代代传承的制墨名家,另一件暂且按下不表。从罗龙文饶有家资又善于造墨来看,他一身兼有商人与墨工两个角色。

罗龙文 山松脂圆柱墨

到罗龙文制墨的时候,宋元时代大行其道的松烟墨已经渐渐走向衰微了,从明朝初年起,油烟墨开始流行起来,因为它质细墨黑,书写起来更为流利。熏烟的油,不外是桐油、麻油、苏子油和猪油等。宋徽宗赵佶曾以苏合油搜烟制墨,后金章宗购之,黄金一斤才得一两,人称“墨妖”。罗墨基本上是以桐油烧烟。《图经》云:桐,三月开淡白花,五瓣,红蕊,繁蕃满树,望之若积雪状。结的果实,大如鸭卵,籽可出油,不能食,用来点灯也臭不可闻,烟焰熏煤却是上佳的制墨原料。

熏好了烟,还只是第一步,离成墨还远着呢。因为烟是干燥松散的东西,要把它制成墨,还得用胶去黏合,这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叫“和胶”。苏东坡在海南时,曾用高丽煤、契丹胶造墨,偶一不慎引发一场火灾,把住屋都烧掉了。他总结出的一个经验是,制墨之妙,正在和胶,若得法,次灰也能制成善墨,如果失误,上等烟灰也会成为废品。罗墨在当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名声,要之在于“和胶”得法。罗龙文用麝香粉、玉屑、金、珍珠及鹿胶和之,造出的墨坚不可折,写在绢纸上又不褪色,所谓“十年如石,一点如漆”是也,人称墨中尤物。罗龙文在和胶时还别出心裁加入藤黄、鸡白、犀角、皂角、马鞭草等药材,所以罗墨还常常被人当作药物使用。

嘉靖朝时,最受追捧的江南墨工是罗龙文、邵格之、方正三家。罗墨每挺都重二两余,最重的达五两,他所制的“一池春绿”“合欢”“伏虎”“通天香”“龙濞香”“碧玉圭”“蛾绿螺”“古狻猊”等款式都千金难求。博物学家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里说,小华墨“价逾拱璧,即一两博马蹄一斤,亦未必得真者”,在他看来,罗龙文就是一个堪比前世制墨名家的“墨妖”。但这罗龙文并不是一个安分的墨工或商人,他还精于鉴古,轻财任侠,喜欢到处交游,结交各种异人。有一种神奇的说法是,他能在水中闭气整整一日一夜而不上岸。如果罗龙文只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也就不会有下面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