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以使馆为中心的社交活动(1 / 1)

在北京外国人心中,尤其是对于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外国人来说,使馆不仅是凝聚民族情感之所在,更是其在京生活安定、各项利益之最大保护者。从这方面来说,使馆是在京外国人社交活动的最核心环节。一个外国人在北京居住期间有可能不怎么参加社团或俱乐部活动,但他一定得与其本国驻京使馆打交道。比如,外国人租赁房屋、申请枪照时要找使馆具保、签字,北京局势动**时需要进入使馆区避难,遗嘱认证需要使馆完成等。而在民国时期,在京欧美人士以使馆为中心的社交活动最主要、最集中的就是节日、纪念日活动。

欧美社区中,由各国使馆组织的节日庆典或纪念日活动,无疑是最具有号召力的。每到这时,“从瘦削而严肃的传教士到精壮的烟草或汽油销售员,数量惊人的爱国同胞从北京城的各个角落聚集到使馆来,只为了这一年一度的节日”[15]。而不同的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节日、纪念日,各国驻京公使馆及其本国侨民也有各自的庆祝方式。

美国公使及其夫人每到7月4日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便会邀请本国侨民到使馆来共同庆祝。据报道,1921年,超过400名美国人参加了在使馆中举办的以美国海军与平民之间的棒球比赛为开场的庆祝活动[16]。使馆外的草坪上,摆放着放满了点心、冰淇淋、蛋糕的桌子,供宾客食用。海军乐队穿着整齐的服装在充满热气的午后一刻不停地演奏,音乐时而舒缓,时而热情澎拜[17]。

英国使馆会在6月3日国王的生日那天举办招待会,在京英国人会聚集在一起,“跳舞、音乐、亲切的交谈,直到午夜”[18]。而在5月24日帝国日(Empire Day)那天,在京英国人的孩子会被邀请到英国使馆,参加体育活动、玩游戏。比如,图4.1是1917年英文《京报》上刊登的一则盛情邀请参加帝国日的广告,上面说届时将有“一场露天民谣音乐会、由第十八步兵团带来的体操表演以及为小孩子们提供的魔术和口技表演”。而1920年的帝国日,在京的英国孩子们可以在使馆区的小牧场里玩耍,还可以观看中国魔术表演,参加运动比赛,英国商业会所或一些个人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奖品[19]。

图4.1 1917年“帝国日”广告[20]

每到7月14日巴士底日(Bastille Day),在京法国人以法国使馆为中心,开展庆祝活动。以1920年7月14日为例,法国公使在法国使馆为其侨民举办招待会,法国公使做了简短的致辞,北京饭店的管弦乐队现场演奏,还有大量的点心和酒水供应给宾客[21]。

总体来说,民国时期的北京,各国使馆庆祝各自节日、纪念日的方式虽然有些不同,但其目的都是巩固在京本国侨民与祖国的情感联系、缓解思乡情绪、满足集体狂欢需求和加强本国侨民的凝聚力。正如法国领事在1920年巴士底日的致辞中所说,“商人、老师、传教士、医生、新闻工作者、使馆工作人员,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一起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法兰西共和国的荣光而努力!我们法兰西共和国将迎来第五十个生日!我相信,是散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法兰西人民都怀抱着祖国的壮大的美好意愿并为之努力铸成了我们法兰西民族和法兰西共和国的历史!”[22]

无论职业、年龄、性别、爱好是什么,国籍是在京外国人个体的最基本特征。而使馆是国籍特征的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因此,以使馆为中心的节日、纪念日社交活动在外国人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