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山西省大同市曾经是鲜卑族拓跋部的主要活动区域。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位于今大同市区的平城成为其国都,平城周围的大同盆地成为京畿。因此,在这个地区存留了丰富的北魏平城时代的遗迹与遗存。21世纪之初,有关北魏国都平城的建设以及京畿的发展状况方面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
最突出的成果是,2002年,我的老朋友、山西大同大学北朝研究所所长殷宪先生和李智皞先生在大同市市区北部的明代操场城一处建筑工地发现北魏宫殿遗址[1],第二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该处组织发掘,并将其命名为北魏宫殿一号遗址[2]。接着,2007年在一号遗址东北约150米处发掘出北魏宫殿二号遗址,该遗址又因其内容主要为粮仓而被称为北魏太官粮储遗址[3]。这两处遗址不但是北魏平城时代考古方面的突出成果,而且在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此相应,20世纪后期在大同市南郊的电焊器材厂工地发掘出相连成片的北魏时期墓葬[4],随后在大同市的东郊和南郊又有数处相连成片的北魏时期墓葬被发掘出来[5]。在这些墓葬中,较为引人注意者有,2000年在今大同城东雁北师范学院(现合并改名为大同大学)建筑工地发掘的宋绍祖墓[6],以及2005年在大同城东沙岭村东北发掘的破多罗太夫人墓[7]。后者也是殷宪先生发现之后报请发掘的,由于该墓壁上绘有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均极高的彩绘漆画[8],因而被评为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9]。
伴随上述宫殿遗址和墓葬群的发掘,出土了数以百计属于北魏平城时代的刻有文字的砖瓦与石件,它们也都是十分重要的文物。在这些砖刻与石刻文字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墓砖与墓石铭文。与书籍文献相比,墓铭文字虽然存在片段性的缺陷,但是它们同样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在学术研究上呈现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通常认为的印证书籍资料的可靠程度,补充书籍资料的不足,而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以下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