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敌压境更图所适(1 / 1)

北朝论稿 李凭 665 字 3个月前

北魏太武帝朝的中期,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北魏大军克定关中,位于平城政权西方而长期与之对立的夏国及其残余势力彻底败亡。同时,在北魏军队的沉重打击下,位于平城政权北方的柔然也与北魏建立了和亲关系。长期困扰北魏的西方和北方问题得以解决,北魏谋求往东发展了。

此时,北燕已是冯跋少弟冯弘统治的时期。冯弘是通过兵变取得政权的,因此内部矛盾日益激烈[15],北燕已无抵御北魏的实力。至此,冯弘不得不承认北魏宗主国的地位,并将于什门送回。《于什门传》记载:

历二十四年[16],后冯文通[17]上表称臣,乃送什门归。拜治书侍御史。世祖(太武帝)下诏曰:“什门奉使和龙,值狂竖肆虐,勇志壮厉,不为屈节,虽昔苏武,何以加之。”赐羊千口、帛千匹,进为上大夫,策告宗庙,颁示天下,咸使闻也。[18]

于什门回国后受到太武帝的褒奖,后来又被史家魏收列入《魏书》的《节义列传》的首位,作为节义之臣而备受表扬。于什门的举动固然“勇志壮厉”,但没有成功地完成外交使命却也是事实。

虽然此时冯弘向北魏上表称臣,但为时太晚,北魏已经完成了进攻北燕的部署。太武帝于延和元年(432年)御驾亲征,发动讨伐北燕的战争。《冯跋传》附《冯文通传》记载:

延和元年,世祖亲讨之,文通婴城固守。文通营丘、辽东、成周、乐狼、带方、玄菟六郡皆降。世祖徙其三万余户于幽州。文通尚书郭渊劝其归诚进女,乞为附庸。文通曰:“负衅在前,忿形已露,降附取死,不如守志,更图所适也。”[19]

在北魏的强大攻势下,北燕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幸亏北魏因后方不安而再度撤离[20],北燕才暂时幸免灭国之灾。

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大举部署,向北燕发动最后攻势。在对北燕决战之前,北魏的外交攻势也相应展开。《魏书》卷4上《世祖纪上》“太延二年二月壬辰”条记载:

二月戊子,冯文通遣使朝贡,求送侍子,(太武)帝不许。壬辰,遣使者十余辈诣高丽、东夷诸国,诏谕之。[21]

太武帝一方面拒绝冯弘遣使朝贡和送侍子的举动,另一方面向高丽及东夷诸部落派出使臣十余辈,通过积极的外交活动去孤立北燕,预防高丽及东夷诸部落在魏燕决战时有所动作。

当然,北燕没有坐以待毙,也在尽力进行外事联络。《资治通鉴》卷122《宋纪》“元嘉十二年(435年)十一月”条记载:

魏人数伐燕,燕日危蹙,上下忧惧。太常杨崏复劝燕王(冯弘)速遣太子入侍。燕王曰:“吾未忍为此。若事急,且东依高丽以图后举。”崏曰:“魏举天下以击一隅,理无不克。高丽无信,始虽相亲,终恐为变。”燕王不听,密遣尚书阳伊请迎于高丽。[22]

与北魏强大的军事攻势和积极的外交活动相比,冯弘的外交活动显得苍白无力。强敌压境,才更图所适,为时晚矣。

太延二年(436年)三月,北魏大军终于将北燕彻底击溃。在危急之际,北燕曾向高丽求援。高丽不敢公然出兵助北燕与魏军对阵,但为冯弘安排了后路。《魏书》卷4上《世祖纪上》“太延二年三月辛未”条记载:

(三月)辛未,平东将军娥清、安西将军古弼,率精骑一万讨冯文通,平州刺史元婴又率辽西将军会之。文通迫急,求救于高丽,高丽使其大将葛蔓卢以步骑二万人迎文通。……乙卯,冯文通奔高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