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什门事件发生之后,北燕方面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为了防范北魏的报复,冯跋随即与位于北魏西方的夏国建立联盟。《资治通鉴》卷116《晋纪》“义熙十年十月”条记载:
燕主(冯)跋与夏连和,夏王勃勃遣御史中丞乌洛孤如燕涖盟。[10]
夏国也是北魏的宿敌,由于北燕与夏国建立起盟邦关系,在北魏的东、北、西三个方面形成了包围的态势。
于什门被北燕囚禁后,北魏并没有立即向北燕发动攻击,那是平城附近发生霜旱灾害因而北魏朝廷自顾不暇的缘故。据《魏书》卷35《崔浩传》记载:
神瑞二年(415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应大乐五十年。劝太宗迁都。……于是分民诣山东三州食,出仓谷以禀之。[11]
神瑞二年是于什门事件发生的第二年。这一年农业收成不好,北魏一方面不得不让部分平城居民往太行山东的平原地区就食,另一方面又在讨论将国都迁往中原邺城的议案。
与北魏的局面相反,利用中原动乱无暇东顾的机会,北燕冯氏势力自建国以后一直着力经营其统治区域。冯跋是十分勤政的人,但由于北燕是北魏的宿敌,所以《魏书》对于他的德政并无描述。还是《资治通鉴》对此做了客观记录,其卷116《晋纪》“义熙七年(411年)七月”条记载:
(冯)跋勤于政事,劝课农桑,省徭役,薄赋敛。每遣守宰,必亲引见,问为政之要,以观其能。燕人悦之。
以往慕容部曾长期在龙城周围开展农垦[12],冯跋继承了这样的传统,致力于劝课农桑,因此甚得民心,这就促使北燕的社会经济稳固地发展起来。
相持四年之后,北魏国内状况好转,国主明元帝向北燕发起了进攻,这是泰常三年(418年)之事。《资治通鉴》卷118《晋纪》“义熙十四年五月”条记载:
魏主嗣(明元帝)东巡,至濡源及甘松,遣征东将军长孙道生、安东将军李先、给事黄门侍郎奚观帅精骑二万袭燕,又命骁骑将军延普、幽州刺史尉诺自幽州引兵趋辽西,为之声势,嗣屯突门岭以待之。道生等拔乙连城,进攻和龙,与燕单于右辅古泥战,破之,杀其将皇甫轨。燕王冯跋婴城自守。魏人攻之不克,掠其民万余家而还。[13]
魏军的这次军事袭击,部署得相当周密,但是并未能够破灭北燕。这反映北燕在冯跋统治时期执行的安定内部、联络邻邦的政策是有成效的,而北魏明元帝朝的实力也还不足以彻底战胜北燕。
返而观之,泰常三年的交战本来有可能避免的,《冯跋传》记载:
泰常三年,和龙城有赤气蔽日,自寅至申。跋太史令张穆以为兵气,言于跋曰:“大魏威制六合而聘使隔绝。自古邻国未有不通之理,违义致忿,取败之道。恐大军卒至,必致吞灭。宜还魏使,奉修职贡。”跋不从。太宗诏征东大将军长孙道生率众二万讨之,跋婴城固守,不克而还。[14]
冯跋不听从太史令张穆的劝说,是因为北燕当时确实具有抵御北魏的实力。
于什门事件导致魏燕两国陷入邦交僵局长达二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