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军事技术和杰出军事家(1 / 1)

拜占庭文明 陈志强 10497 字 3个月前

拜占廷帝国武装力量的强盛还依赖于其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拜占廷人继承古代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的军事遗产,在军事技术领域颇多建树。正因为拜占廷军队是在古代军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得以在12世纪以前保持地中海世界军事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其它国家学习的榜样。4-6世纪期间,拜占廷人在构建大规模军事防御体系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尤其是在修建城墙方面发展出许多实用技术,城防工事体系包括作战、生活、武器储存、救护等比较全面的战争功能。7-9世纪是拜占廷军事技术大发展的世纪,例如海军战舰使用的三角帆可以更好地借助风力,加快船速;7世纪发明的“希腊火”对拜占廷海军作战能力的提高起重要作用;拜占廷军队还对重装骑兵进行改革。这里,我们将重点讨论其中影响较大的几项军事技术。

7世纪出现的希腊火据说是由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名叫佳利尼科斯的希腊人发明的,此人曾在叙利亚当过建筑师,在寻找和研究建筑用防水材料时对炼丹术发生浓厚兴趣,后在长期研究中逐渐掌握火药的配制方法。阿拉伯军队侵占其家园后,他随逃难的人群撤往拜占廷帝国控制区途经小亚细亚地区时,发现当地出产一种黑色的粘稠油脂,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和燃烧,这种油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石油。他在石油中添加了其它易燃物质发明了希腊火。在阿拉伯人的记载中,它被称作“希腊火”,而在拜占廷文献中则被称为“**火焰”。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希腊火是一种以石油为主体、混合了易燃树脂和硫磺等物质的粘稠油脂,容易点燃,但不具备爆炸力,因此便于携带和运输。其性状如油,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和燃烧,而且容易附着于物体表面。经过配制的希腊火一般装入木桶,运往前线,士兵们通常使用管状铜制喷射器将它喷洒向敌人,然后射出带火的弓箭将它点燃。根据一部古书中的插图,拜占廷海军派遣轻便小船引诱敌军大船出击,在诱敌过程中将大量“希腊火”洒在水面上,点燃后借助风力烧毁敌船。喷射器的结构并不复杂,大体类似于今日常见的儿童水枪,只是体积更大,喷口更粗,便于大量喷洒粘稠的希腊火。这种武器一经发明,在实战中给敌人以极大杀伤,发挥奇效,故被拜占廷军方视为秘密武器,皇帝亲自过问,指示负责军械和武器生产的官员在大皇宫内组织秘密研制和生产,由佳利尼科斯担任技术指导。有关的一切事情特别是这种新式火器的配方和制作过程严格保密,甚至不许用文字记载下来,正是由于这些严格的保密措施才使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在浩繁的拜占廷帝国文献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我们只能从阿拉伯人的记载中了解它在实战中使用的细节。据说,保加利亚人在夺取大量希腊火**和发射管以后,因为找不到使用说明书而放弃使用。历史文献表明,希腊火不仅用于海战,也用于陆军防御和攻城战。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希腊火的出现不啻为杀伤力强大的特种武器,而且因为其在陆地和水上都难于防御而成为中古海战的“核武器”,拜占廷人在战斗中屡试不爽,一直使用到1453年最终的君士坦丁堡保卫战。

拜占廷士兵常用兵器包括各种刀剑,根据6世纪完成的《战略》一书,剑有多种,如直式双刃长剑和短剑,长剑又有双柄和单柄之分,短剑仍为古罗马时代流行的式样,但是在拜占廷军队中不太流行短剑,因为拜占廷军队重视整体作战而轻视单兵决斗。长剑在骑兵和步兵中都很流行,据考古测定为94厘米长。与此类似的兵器为单刃弯刀,多为骑兵使用,分长柄和短柄两种。长矛也是拜占廷军队常用兵器,总长约四米左右,用整棵橡树苗为柄,带有尖锐的铁矛尖,长柄中部系有小旗和皮鞭,为重装骑步兵使用,而轻装士兵使用的长矛大多只有三米左右。10世纪以后,拜占廷人从罗斯人学会使用狼牙棒,由多面带齿的铁头制成,使用方法与罗马传统的战斧相似,即在两军对阵时首先被扔向敌方,而后发起攻击,或者在对垒厮杀中使用。战斧多为单刃,有园刃和直刃两种,劈型,斧背多有尖钉,使用方法大体与狼牙棒相似。拜占廷弓箭为木质皮弦,发射距离最远可达300米,步兵弓箭大于骑兵弓箭。骑兵使用的弓箭总长1.2米,射距不到150米。箭头多为金属制做,有青铜和生铁两种,个别的带钩刃。使用弓箭的技术是在6世纪以后开始的,分为地中海式和东方式两种,前者是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向身体左侧引弓,而后者是以拇指向身体右侧引弓,据普罗柯比记载,拜占廷士兵因训练比较正规,故比波斯士兵技术更高,战斗力更强。据学者推测,引弓分左右的原因可能与排兵布阵的方式有关。

拜占廷军队没有火炮,据说火炮的制做技术早在13世纪即为拜占廷人所了解,只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而无法制做。在攻城战中,拜占廷人多使用强弓硬弩,特别是抛石机比较常用。其构造并不复杂,在一根长梁上安置抛臂,由数名士兵向下猛拉抛臂,将石弹甩出。弩是步兵单兵使用的武器,能发射石子和箭。这些兵器在普罗柯比的《战史》中多有描述,而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保卫战记载中也常提到,可见它是拜占廷军队的常用武器,且不仅用于攻城,也用于守城。攻城兵器中集体使用的机械还有滚动塔楼,为木质长方梯形体,最高处设置攻击平台,其总高度依据被攻击的城墙高度而定,通体使用湿兽皮覆盖,以防火烧。塔楼下装有木轮,可以活动。在攻城中,高于城墙的塔楼用来施放弓箭,抛掷石弹,摧毁守城敌军。撞城门机也是木制的,可以前后移动,撞开城门。

拜占廷骑兵战术是从古代罗马军队继承而来的,但是有所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发展在于引进马镫子和为骑兵装备弓箭。罗马时代的骑兵尚不知道使用马镫,我们从7世纪拜占廷人的军事论著中发现有关的记载,大体可以推断拜占廷人使用马镫的时间是在7世纪中期或者更早些,可能是受游牧的阿瓦尔骑兵技术的影响。应用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大大提高骑手在马上的稳定性,使之能够腾出双手进行搏击或使用弓箭和其它兵器,极大地提高了骑兵的战斗力。另外,骑兵配备弓箭也增加骑手杀伤敌人的范围和突击能力。因此,拜占廷骑兵多用于进攻的前锋部队,据《战略》一书论述,骑兵在大规模作战中以其高度灵活性完成突击和包围的任务,一般将骑兵的三个冲锋队放在攻击线上,另有四个骑兵方阵在第二线后备,侧翼则有重装骑步兵作掩护,对敌军实行包围的骑兵布置在第三线上,在第一线骑兵攻击吸引敌军主力后实施包围。重装骑兵战术是罗马人的创造,《战略》一书讨论了3-4世纪罗马帝国军队使用重装骑兵抵抗波斯人进攻的案例。拜占廷重装骑兵配备长矛和弓箭,身着过膝长袍铠甲,战马用厚毡子披挂。到10世纪,重装骑兵及其战马都披挂战袍,有铠甲片和锁子甲两种,配以金属护臂、护腿和头盔。骑兵契型阵由400-500人组成,外围骑兵重在防护,阵中央配备弓弩骑手,他们首先确定攻击目标,而后以均匀的速度直接进攻敌人中军,其它轻装骑兵和步兵在侧翼跟随进攻。显然,骑兵在战争中发挥极大的突击作用。

拜占廷武器制造由国家严格控制,4世纪时,武器生产中心共有35处,其中15处设在东方,其它设在西方,均由皇帝任命的重要官员管理。武器作坊的劳动者被当作士兵看待,每人按月完成定额。生产定额以武器的重量计算,完不成任务的人将受到处罚。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廷帝国重要的武器生产中心,在皇城内设有“希腊火”制造作坊,在君士坦丁堡修道院内也建立冶铁高炉。除此之外,民间也有兵器生产作坊,打造士兵常用武器,特别是在边境地区,各地必须自行满足农兵自备武器的需求,但是,国家武器作坊是集中提供大批兵器的中心,如塞萨洛尼基兵器作坊于911年得到中央命令,要求提供20万支箭,3000支长矛和“尽可能多的”盾牌。

在军事远征中,拜占廷军队十分注意营地的安全,因此,扎营的地点和地形,军营的结构都是首先被考虑的问题,在拜占廷军事家完成的作品中,如何建立军营也是重点讨论的问题。一般来说,由专门的测量人员选定扎营地点,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水源、地形、交通灯。军营呈方形,分三圈安排,最外圈为步兵营,第二圈为骑兵和辎重营,中军大帐为全营的核心,是统帅和军官议事的地方。军营外围设立木栅栏和壕沟,挖掘壕沟的土石沿内圈堆成土垒。内部以十字型通道分区,这与古罗马时代的“T”型军营有区别。

拜占廷海军军事技术基本上沿袭古代希腊罗马海军的技术,战船以拥有一两排桨手的轻型船只为主,因其速度快称为“快船”,其结构并不复杂,分甲板上下层,上层是作战层,下层为桨手层,可载20-30人左右。船头设立藤条编织的盾牌,以防止弓箭和石弹的袭击。30人以上、70人以下的大船出现得比较晚,这种船的桨手大概增加到三层,甚至还设立大桅杆悬挂风帆助力。舰队中最大的船只是舰队的旗舰。在海战中,轻型船主要用于围攻和引诱敌方船只,而后使用“希腊火”烧毁敌船。轻型船只除了具有灵活和速度快的优点外,它还因吃水浅,可以在江河湖海浅水区行动而被广泛使用。较大的船只仿照古代希腊战船在船头部位装置尖锐的铁锥,以便利用冲击力撞沉敌舰。船上建立塔楼,以便士兵攻击敌人或冲上敌船。

拜占廷军事技术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对周围民族产生广泛影响,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其军事技术仍属于中古战争的范畴,还没有出现作为近代武器发展基础的火器。12世纪以后,突厥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军事技术迅速发展,超过拜占廷人,特别是后者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制造出大型火炮,他们聘请匈牙利人乌尔班指导生产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巨型火炮,其口径达99厘米,可发射1200磅重的石弹,正是这个乌尔班因为拜占廷人无钱制造重型武器而转投土耳其军队,也是这种火炮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廷国家的最后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学者分析,末代拜占廷人也学会使用了火器,可能属于最早的“火枪”。

拜占廷帝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其中首推贝利撒留,他出生在色雷斯和伊里利亚交界的日尔麦亚。据同时代作家普罗柯比记载,他年轻时即显出过人之处,不仅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而且膂力惊人,善于骑射,特别重要的是他处事果敢、性格坚毅。优良的天赋使他能够从众多军事人才中脱颖而出,受到查士丁尼一世的赏识和信任。他曾被任命为皇帝卫队长和美索不达米亚督军,24岁时晋升为东部战区总司令。531年,贝利撒留率部巡戈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达拉斯城,与波斯军队相遇。面对波斯国王侯斯罗埃斯的40000远征军,贝利撒留镇定自若,以25000人迎战,凭借达拉斯城防之险和新的五军之阵,以少胜多,取得大捷。达拉斯战役大捷奠定其赫赫战功的基础,也使他展露出超乎寻常的战略天赋和捕捉瞬息万变的战机的能力,使查士丁尼一世对他更加赏识,故在收复帝国在西地中海疆域的战争中,被委以最高指挥权,他的军事生涯因此达到顶峰。533年,他受命统领15000人和大批战舰渡海直取汪达尔王国,开始征服西地中海世界的战争。经过代基蒙战役、特里卡马洛战役和伊彭城战役,贝利撒留生擒汪达尔国王盖利麦,取得征服汪达尔人的胜利。这次胜利为他赢得极大荣誉,他班师回朝后,查士丁尼举行盛大的凯旋典礼为之庆功,并授予他执政官荣誉称号。535年,贝利撒留再次领军向西渡海,开始征服东哥特王国,先后夺取那不勒斯和罗马,后审时度势,施展外交手段,诱骗东哥特军队投降,544年最终获得胜利。贝利撒留对拜占廷军事技术和战争艺术的贡献比其战功影响更深远,例如他组建的装甲骑兵成为其后拜占廷军队重装骑兵的前身,他首先在骑兵装备中引进的日耳曼式长矛和波斯弓箭奠定了拜占廷骑兵在此后数百年发展的基础。贝利撒留的军事成就使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罗马帝国的政治抱负得以实现。

与贝利撒留同时代的纳尔西斯是查士丁尼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军事将领,他早年曾在皇宫中任宦官总管,因积极参与镇压君士坦丁堡“尼卡起义”而受到皇帝信任和重用,535年受命前往亚历山大平息“一性论”教派**,取得成功,显示其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被晋升为“皇宫圣殿总管”和钦差督军率军赴意大利支援贝利撒留,取得显赫战功,解除哥特人对罗马城长达一年的围攻。545年,他指挥拜占廷军队取得色雷斯保卫战的胜利,而后被任命为意大利远征军司令前往亚平宁作战,采取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首先击败西哥特人,迫使他们撤往西班牙。他联合当地部落酋长击退法兰克-阿勒曼尼人的进攻,并在意大利北部建立稳固的防线,562年击退伦巴第人的侵袭。纳尔西斯作为宦官从事军事活动实属不易,且能大气晚成,年近50岁方有战功,并青史留名,可谓军事奇才。

塞奥弗鲁斯是9世纪拜占廷军事家,原为小亚西亚东部伊朗或库尔德血统拜占廷人,834年率部落军队投奔拜占廷帝国,接受基督教信仰,被任命为骑兵团指挥,因作战勇敢且忠实受到皇帝信任,与皇家公主塞奥多拉结婚。837年,他陪同皇帝塞奥菲鲁斯出征小亚细亚,攻占阿拉伯人控制的扎比特拉,夷平城池,并在次年达茨蒙战役惨败中救驾有功。他一生以骑兵作战著称,创造了许多骑兵突击作战的成功战例。

拜占廷帝国出了许多具有军事天才的皇帝,其中瓦西里二世是突出的代表,他是皇帝罗曼努斯二世的长子,两岁时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奥古斯都,但激烈的宫廷斗争使他长期生活在生死存亡的恐惧之中。他生性刚烈,果敢坚毅,少年时代便无心向学,热心军事。成年以后,他少年时代的许多玩伴成为其忠实的军队将领。正式登基成为皇帝以后,他为了亲自专心进行帝国军事扩张的指挥活动,终生不娶,身着军服,不带首饰,指挥作战和判决案件,亲临战场,很早便学习和锻炼成为优秀的骑手。在与保加利亚人的长期战争中,由于他常胜不败的名声而对敌人形成强大的心理优势,以至于敌军闻声而败。他以类似我国古代“围魏救赵”的战略击退保加利亚国王沙木埃尔对希腊中部地区的进军,迫使保加利亚军队仓惶后撤,退出希腊战场,表现了杰出的战略家才能。994年,瓦西里二世亲临西部防线大败沙木埃尔,而后率数千轻骑昼夜兼程,突袭叙利亚南部,取得胜利。稍后,他指挥西线部队再次击溃保加利亚人的入侵。在随后进行的西亚战争中,他率领拜占廷军队连续取胜,占领叙利亚南部和巴勒斯坦北部,并乘乔治亚国王被刺身亡之机,吞并该王国。1001-1114年,瓦西里二世连续击败保加利亚军队,灭亡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由于他的军事胜利,拜占廷军队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他也成为拜占廷帝国最后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

第四节 雇佣兵

雇佣兵在拜占廷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拜占廷帝国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都城君士坦丁堡更是位于东西南北多条商路的交汇点,扼守欧亚交通要道和南北航道咽喉,虽然有利的地理环境使帝国占尽过境贸易的优势,但也长期处于外敌入侵的战争状态。在拜占廷帝国历史上,诸如哥特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斯人、帕臣涅格人、塞尔柱突厥人、诺曼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奥斯曼土耳其人这些外部民族都曾入侵过拜占廷帝国,有的在长达几个世纪里成为拜占廷帝国的死敌,有的甚至给帝国造成生死存亡的威胁。可以说,拜占廷帝国千余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持续不断的战争史。为了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拜占廷帝国皇帝常常采取雇佣外族军队的政策,以补充自身军事实力不足的问题。如果从广义雇佣军的视角观察,自早期拜占廷帝国时代,君士坦丁大帝就将哥特人整个族群作为其军队的核心力量,组成哥特军团。而后,这些“为了金钱而打仗”的外籍雇佣兵在拜占廷历史上一直存在,只是他们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大小有所区别而已。总体而言,雇佣兵在拜占廷帝国早期和晚期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而中期拜占廷帝国推行军区制,其作用较小。早期历史阶段的雇佣兵只是拜占廷帝国本土武装力量的辅助部分,晚期帝国的雇佣兵则是战争的主角。

拜占廷帝国使用的雇佣兵成分极为复杂,一般根据战时需求而临时招募,并组建成为独立的军事编制单位,拥有各自部族的军事首领,并被指派明确的军事任务,战事结束后便自行解散。例如,哥特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伦巴第人、突厥人、瓦兰吉亚人、加泰罗尼亚人、诺曼人、罗斯人等都曾在帝国军队中服役。他们通常以小股部队的形式充当拜占廷贵族的私人武装,一些富有的权贵出钱雇佣他们只为看家护院。当拜占廷帝国面临强大的外敌入侵时,由于人力资源短缺,兵力不足,被迫雇佣外籍士兵,这时他们便被大批雇佣,整个部族编制成为独立军团参与作战。这种“蛮族”军团由皇帝直接控制,作为战时紧急增援力量听从皇帝的调遣。由于雇佣兵的职业化和临时性特点,拜占廷皇帝们通常认为他们更单纯,更具有战斗力,比由贵族子弟组成的禁卫军更可靠,因此常常用作御林军,驻扎在君士坦丁堡及其郊区,例如皇宫御林军中就有斯拉夫人、瓦兰吉亚人、加泰罗尼亚人、诺曼人和罗斯人等“蛮族”人。而在帝国早期,许多皇帝都重用蛮族雇佣兵,他们甚至有机会与皇帝和朝廷高官保持密切关系而仕途顺利,不断升迁,担任高级军职,进入上流社会。君士坦丁一世、塞奥多西一世的哥特人雇佣兵就曾受到重用,其高级将领甚至进入了元老院,只是由于希腊贵族的抵制与反对,他们后来才退出拜占廷帝国统治阶层。后世学者对这个时期拜占廷帝国的哥特人政策褒贬不一,有的甚至认为“君士坦丁对日耳曼军人的青睐导致帝国军队蛮族化。”[Arther Ferrill, The Fall of Roman Empire [M], London, 1986, p. 147.]6世纪时,拜占廷帝国为弥补兵源的巨大缺口,招募大量雇佣兵,莫里斯皇帝(Maurice,582-602年在位)将他们编制成以矛手为主的后备军团。由于他们大部分来自日耳曼部落和伊里利亚山民,尚武彪悍,战斗力极强,故在两军阵前常常决定战斗胜负。

11世纪中后期开始,拜占廷帝国雇佣兵逐渐占据军队主体的重要原因是军区制的瓦解,因为农兵的逐步减少和小农变为普洛尼亚依附农民,帝国朝廷就失去了稳定的兵源。同时,把持朝政的官僚贵族有意削减军费,降低军事贵族的地位,而将一些大领地的税收权下放给修道院或世俗权贵,规定他们要按照各自占有土地和租税的比例提供相应兵力,通过这种方式召集的士兵其战斗力远不如农兵。而且,由于战事久拖不决,服军役成为极其沉重的负担,小农无力继续支付农兵的开销,于是便采用交纳代役税的方法摆脱军事义务。[ G. Ostrogorsky: The History of B yzantine State [M], Oxford, 1956, pp. 293-294.]一方面帝国原有的以农兵阶层为基础的征兵体制和军事防御体制崩溃瓦解,另一方面外敌入侵的压力有增无减,这就迫使拜占廷政府不得不扩大雇佣兵的使用规模。马其顿王朝以后,拜占廷军队中的雇佣兵比例迅速增加,成分也更加复杂,几乎周边所有民族都有雇佣兵在拜占廷军队中“挣钱”,规模不等的法兰克人、达尔马提亚人、帕臣涅格人、伦巴第人、罗斯人、阿兰人、保加尔人、塞尔维亚人、库曼人和塞尔柱突厥人武装团队纷纷涌入帝国,有的提供临时服务,有的则作为常备军参战。根据科穆宁王朝公主安娜·科穆宁娜的记述,其父阿莱科休斯一世(Alexius Ⅰ,1081-1118年在位)统治初期,军队状况极其糟糕,毫无战斗力,特别是官僚贵族克扣军饷,降低军费预算,加剧了帝国军队的衰弱。这位皇帝努力改变这种现状,重新恢复了一些被取消的军事建制和舰队。据说,当时拜占廷帝国只能从安纳托利亚、色雷斯和马其顿地区征募到少量士兵。就是在她的这部传记中,我们了解到拜占廷帝国军队招募了诺曼人、塞尔柱突厥人、瓦兰吉亚人、保加尔人和法兰克人雇佣兵。许多雇佣兵还向拜占廷将领宣誓效忠,表明部分雇佣军性质向私人武装力量的转化。许多雇佣兵将领因为与皇帝阿莱科休斯一世过从甚密,而进入统治阶层,担任高级军职。例如,格鲁吉亚人乔治·帕库里亚努斯(George Pakourianos)和诺曼人君士坦丁·胡姆伯特普鲁斯(Constantine Humbertopoulos)协助科穆宁家族军事叛乱,因此在阿莱科休斯当皇帝后,被任命为西部军队总司令和凯尔特人雇佣军团指挥官。他们在帝国与诺曼人和帕臣涅格人的战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3世纪初,拜占廷国家更是到了兵不能战或无兵可用的地步,因此不得不依赖雇佣军抵御外敌。皇帝和大贵族都在战争中雇佣外籍军兵,例如在“两安德罗尼库斯之战”、“两约翰之战”和“约翰祖孙之战”的多场皇族内战中,奥斯曼土耳其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雇佣兵便成为交战双方的主要兵力。在保卫君士坦丁堡的最后战斗中,君士坦丁十一世能够指挥的军队主力主要来自威尼斯和热那亚。

雇佣兵的危害非常明显,特别是在拜占廷帝国国势衰微之际,其恶劣的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大量使用雇佣军导致已经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更加吃紧,帝国政府被迫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加重税收或者没收大贵族和教会的财产,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政治局面动**不安。随着军区制的瓦解,小农阶层几乎完全消失,国家税源枯竭,国家从日益缩小的农业中征收的赋税逐年减少,难以支付雇佣军的大笔军饷。皇帝们甚至将帝国的贸易特权作为雇佣威尼斯舰队的军费,从而形成了军事财政的恶性循环。二是雇佣军的不可靠性加剧了拜占廷国家形势的恶化。在1071 年的曼兹克特战役中,就是因为雇佣兵的溃败造成拜占廷帝国军队的全面惨败。1204 年,受雇守卫君士坦丁堡的雇佣军因提高军饷的要求未获满足而拒绝参战,造成首都失守于数千人的第四次十字军。14世纪,由6500名加泰罗尼亚人组成的加泰罗尼亚雇佣军兵团也是因为皇帝安德罗尼库斯二世(Andronicus Ⅱ,1282-1328年在位)一时未能如约支付高额军饷而在希腊半岛大肆抢劫,给帝国造成巨大破坏。这支雇佣军**马其顿和希腊地区达数年之久,直到14 世纪末才被驱逐。在他们为患巴尔干半岛期间,拜占廷城市工商业和乡村农业都惨遭摧毁。三是雇佣军的大量使用进一步瓦解了拜占廷国家的凝聚力,激化了各种矛盾。在拜占廷帝国军区制下,本土农兵参加战争属于保家卫国性质,他们英勇作战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家园,整个社会也因此他们作战勇敢而感到自豪,文学作品中常把他们当做理想中的英雄看待。而雇佣军只是为金钱而战,他们出卖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只不过是其获取金钱的一种方式,只要出得起金钱,就可以雇佣他们打仗,从而将这种极具功利主义的作战思想带入拜占廷军队,严重瓦解了官兵的斗志。根据1453年君士坦丁堡守卫战的史料,参与守城的拜占廷兵士竟然因为计件核算军饷意见不合而拒绝修复被轰击倒塌的城墙,风气之败坏达到了顶点,这种情况在拜占廷帝国早期和中期历史上闻所未闻。以至于有些学者将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归结于其臣民缺乏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 Warren Treadgold,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p. 848.] 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朝的皇族长期内战,交战双方都主要依靠外国雇佣兵,这种行为无疑于引狼入室,为外敌入侵提供了充足的借口。后来成为拜占廷帝国掘墓人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正是借充当拜占廷人的雇佣兵而渗透进欧洲,在巴尔干半岛建立了桥头堡和军事基地,从小到大,终城帝国大患。

问题在于,为什么雇佣军具有如此恶劣的影响还会受到晚期拜占廷皇帝的青睐呢?事实上,使用雇佣兵可以解一时之难,尤其在兵力短缺时期,雇佣兵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可用之兵。但是,作为国家政策而大规模使用雇佣兵,甚至以雇佣兵为军队主体,就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反映了晚期拜占廷国家统治阶层的无能和帝国气数已尽的无奈。如果像早期拜占廷皇帝那样,适当引用雇佣兵为辅助军力,并在皇帝直接控制下严格履行作战职责,战后还能够投入帝国建设工作,那么雇佣兵的正面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晚期拜占廷统治者使用雇佣兵是其国家破产危机日益加重的一种表现,他们在国内无兵可用、国外四面环敌的情况下,已经缺乏内力抵御外敌,因此其使用外籍雇佣兵无非是引入新的对抗力量来制衡迫在眼前的敌人,不仅无力控制而且增加了新的危险因素,等于“以虎驱狼”,引贼入室,作为拜占廷国家雇佣的最大一支外籍雇佣兵军团奥斯曼土耳其人就这样成为拜占廷国家最后的掘墓人。

第五节 “外交”机构

拜占廷帝国长期处于外部民族的入侵威胁之中,不仅需要强大的军队以武力保卫国家,而且在以战争方式不足以解决问题时,还必须通过“外交”手段达到御敌的目的。在这个方面,拜占廷帝国也其狡诈的外交闻名。

“外交”和“对外关系”等概念在拜占廷帝国时代和我们今天有极大的不同,正如著名的希腊拜占廷学家卡拉扬诺布鲁斯教授所说:“不能用我们今天对外交使节和外交官员的概念去理解拜占廷帝国时代的有关问题,否则只能将我们引人错误,因为,拜占廷帝国不存在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外交官”。英国现代拜占廷学家拜尼斯也认为:“我们不能以现代概念去认识拜占廷帝国的外交大臣。”[ I. Karagiannoulos,1983,p.81. N. H. Baynes and H. Moss (eds.), Byzantium. An Introduction to East Roman Civilization [M],Oxford, 1948, p.306.]近代以前的欧洲,民族国家尚未形成,一些古代民族的国家概念也十分淡漠,诸如日耳曼、斯拉夫等不同民族群体处于流动状态,既无固定明确的疆界,也无稳定的都城,因此除了象波斯和阿拉伯这样采取中央集权制的古代民族国家外,拜占廷帝国所要面对的民族和要处理的对外关系都不需要现代意义上的外交机构。我们这里所谓“对外活动”主要是指用以寻求缓和外敌入侵威胁,维持和平关系的行动,是作为军事对抗和武装冲突的补充手段。

拜占廷帝国没有专门处理对外关系的部门,有关对外事务直接由皇帝考虑,对外国官员的接待则是由邮政大臣负责。邮政大臣又被称为“公路总管”,管理全国交通,控制沿路的驿站,同时在交通管事辅助下具体接待进入拜占廷领土的外国君主或使臣,并陪同他们直达首都君士坦丁堡。邮政大臣还负责安排外国客人与拜占廷皇帝见面的仪式,参加会谈活动,并在会谈结束后安排他们返回本国事宜。外国客人晋见拜占廷皇帝大都安排在他们到达君士坦丁堡数日以后,由邮政大臣陪同进入皇宫。在通过金碧辉煌的皇宫走廊时,皇家禁卫军的仪仗队持各种兵器两旁列队站立,大殿中身着豪华官服的高官贵族围绕在皇帝所在的高台周围。在接见大殿的顶端最后一道屏风后面,皇帝威严地坐在皇位上一动不动,两旁有机械镏金雄狮发出低沉的吼叫,机械鸟在皇位后面的金银宝石翡翠树枝上不停地欢叫。被接见的人按照拜占廷皇宫礼仪匍匐在地行跪拜大礼,皇位在香烟雾气中缓缓升起,使人难窥皇帝真容。在接见过程中,皇帝如同偶像,既无动作也不对客人直接说话,由邮政大臣和翻译转达皇帝的意思。邮政大臣站立在皇帝旁边,负责向客人提出问题,并传达皇帝的意见,指派具体官员办理相应事务。这种复杂的宫廷礼仪意在给外国客人以威慑,使之对拜占廷帝国和皇帝产生敬畏心理。对来访的外国客人的款待十分热情,常常要挽留他们在君士坦丁堡住上数月,并赠送许多礼品。同样,拜占廷皇帝派出使节时也带有大量礼品,不仅有送给预计会见的外国君主的礼品,还有准备赠送给计划拉拢的对象的礼品。除了以金钱和礼品引诱拉拢外国客人外,拜占廷人还将婚姻作为重要的外交手段,特别是对那些国力强盛,军事力量超过拜占廷帝国的邻国,拜占廷皇帝都毫不犹豫地主动结亲。

拜占廷帝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事务时不讲求任何信义,其始终坚持的原则是制造和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为了达到国家的利益,拜占廷人随时准备抛弃盟友,时刻注意发现不同的敌人及其敌人之间的矛盾,并利用打拉结合的方法孤立最大最危险的敌人。在拜占廷帝国历史上,精明的拜占廷人曾利用伊苏里亚人和匈奴人反对和清除哥特人,利用亚美尼亚人和匈牙利人打击保加利亚人,利用西欧人攻击塞尔柱人,利用欧洲联军反对奥斯曼土耳其人,利用帕臣涅格人抵抗卡扎尔人,利用罗斯人清除帕臣涅格人,等等。

第六节 外交关系

1 与萨珊波斯等东方国家关系

波斯为拜占廷帝国东部国家,地处印度和古罗马帝国东界之间的中亚。226年萨珊王朝建立后,波斯国力迅速增强,向西跨过幼发拉底河,占领原帕提亚王国的西亚领土,在两河流域地区与拜占廷帝国发生冲突,揭开了两大帝国之间长达400余年的领土之争。

337-350年,双方爆发第一次战争,拜占廷人虽然在军事上失利,但成功地阻止波斯人向西扩张。359-361年,第二次拜占廷波斯战争爆发,波斯军队攻占若干拜占廷东方边境城市,但是旋即被拜占廷人夺回。皇帝朱利安亲自统兵侵入波斯领土,夺取底格里斯河渡口,并在波斯陪都泰西封以北大败波斯军队。363年朱利安死后,波斯人重新夺取战场主动权。拜占廷人被迫订立30年和约,该和约规定:恢复被拜占廷人夺取的波斯西部领土;亚美尼亚王国脱离拜占廷帝国控制。

波斯和拜占廷两国在经历相对稳定的相持阶段后于6世纪再度加强对有争议的高加索地区的争夺,527年,两国为获得对高加索人的保护权爆发战争。拜占廷著名军事将领贝利撒留在达拉战役中以少胜多,击败数倍之敌,扭转战场形势,使拜占廷军队由守转攻。531年,拜占廷东方军区在贝利撒留的指挥下于幼发拉底河畔的卡林尼克打败波斯军队,阻止波斯人对叙利亚地区的威胁。532年,波斯新王侯斯罗依斯一世(531-579年在位)即位后,立即与拜占廷人订立永久和约,条约规定:两国保持502年的既定边界,互不侵犯,互相保护对方的商人,并尊重各自的宗教信仰。但是,波斯人在履行和约八年后便在哥特使节的游说下再次发动战争,540年,侯斯罗依斯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夺取叙利亚的安条克,并向小亚细亚的拉兹卡进犯。查士丁尼一世被迫从意大利调回贝利撒留阻击波斯入侵,双方因此再度订立和约。

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波斯军队再次发动侵略战争,乘拜占廷内乱之机进兵至地中海东岸,成为拜占廷帝国东方边境的主要威胁。波斯国王侯斯罗依斯二世(589-628年在位)在位期间,对拜占廷发动大规模入侵,几乎将拜占廷人完全驱逐出亚洲和埃及,并直接威胁君士坦丁堡。在此背景下,拜占廷皇帝伊拉克略一世发动大规模对波斯战争,企图永久性解除波斯人威胁。他首先在小亚细亚建立兵站进行战争准备,征召小亚细亚士兵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622年春夏之交,伊拉克略从小亚细亚基地进攻两河流域源头的波斯军队,重创波斯将领萨哈尔巴拉兹,而后突然回师特拉比仲德(今特拉布宗),扫清北方的波斯残余部队。同年,他又在今伊拉克马库击败波斯军队主力。623年冬季,伊拉克略从前线基地塞奥西乌堡,沿高加索山脉南麓平原进军,突袭波斯玫底亚和阿特洛巴提尼(今伊朗阿塞拜疆省),迫使侯斯罗依斯撤往泰西封(今巴格达附近)。此后,双方在两河流域进行三年艰苦的拉锯战,互有胜负。627年,伊拉克略沿底格里斯河的支流大扎卜河南下,在亚述古城尼尼微附近与波斯主力展开决战,打败侯斯罗依斯亲自指挥的波斯军队,取得最终击败波斯人的决定性胜利。同年底,拜占廷军队攻占波斯陪都泰西封郊外的王宫、王家花园,兵临城下,促使侯斯罗依斯的将领反叛,处死侯斯罗依斯。628年4月3日,双方订立和约,波斯人被迫同意割让整个亚美尼亚,赔款,并交还从耶路撒冷抢夺的基督教圣物。波斯战争终以拜占廷军队的胜利结束,但是,这场战争也极大地消耗了拜占廷国家的实力,使之在迅即开始的阿拉伯军事攻击下丧失其在亚洲的大部分领土。

拜占廷东部还有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等邻国。亚美尼亚王国位于小亚细亚东部山区,具有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传统。4世纪末时,该王国在阿尔萨基德王朝统治下建立大亚美尼亚王国,版图包括幼发拉底河源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5世纪以后,随着拜占廷和波斯争霸斗争的激化,亚美尼亚西部地区成为拜占廷帝国的亚美尼亚省,波斯帝国则在其南部建立地方统治。536年,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设立亚美尼亚军区,负责附近四个省份的边防警戒任务。此后,拜占廷军队不断向东扩张,导致拜占廷帝国和亚美尼亚王国关系持续紧张,591年,两国签订的和约使拜占廷帝国边界向东推进到凡湖一线。拜占廷人依靠其军事力量强迫亚美尼亚王国接受拜占廷法律,要求当地人民接受基督教,并改变其生活习俗,因而引起激烈反抗,其中一部分亚美尼亚人退入山区。7世纪,阿拉伯军队在亚美尼亚地区的扩张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他们参加阿拉伯军队,自愿守卫高加索各山口,防止卡扎尔人南下。自治的亚美尼亚人则以阿塞拜疆为中心,联合阿拉伯人打击拜占廷军队,使亚美尼亚西部地区成为反拜占廷人的军事地带。8世纪初以后,阿拉伯人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在亚美尼亚地区进行多次战争和屠杀,该地区出现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埃米尔国家。9世纪,拜占廷人向东扩张,击败衰落中的阿拔斯军队,亚美尼亚人乘机再度兴起,884年,阿左特大王(?-890年)统一亚美尼亚后宣布独立,至908年,加基克(908-?年)大王统治时期,亚美尼亚成为与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并立的强国。10世纪后半期,拜占廷军队扩张至亚美尼亚王国境内,拜占廷皇帝约翰于974年与阿左特三世(953-977年在位)结盟,企图通过合法手段吞并亚美尼亚。

11世纪时,拜占廷帝国马其顿王朝皇帝瓦西里二世占领亚美尼亚西部领土,以“斯姆巴特遗赠”为借口吞并亚美尼亚王国。斯姆巴特(1017/20-1041年在位)于1017年前后即位,当时,由于王公贵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亚美尼亚王国分裂为二,由斯姆巴特及其兄弟分治。1022年,瓦西里二世进军小亚细亚东部地区,征服当地小国,斯姆巴特被迫投靠拜占廷军队,以维持其统治。同年,斯姆巴特派遣特使赴君士坦丁堡,允诺在其死后将亚美尼亚王国并入拜占廷帝国,以换取瓦西里的支持。1041年斯姆巴特去世后,拜占廷人以“斯姆巴特遗赠”为法律依据,要求新王加基克二世履行斯姆巴特遗嘱。但是,拜占廷继承亚美尼亚领土的要求遭到拒绝。皇帝君士坦丁九世派往亚美尼亚的军队也被击溃,于是,拜占廷人勾结突厥人进攻亚美尼亚。不久,君士坦丁将加基克诱骗到君士坦丁堡,将其软禁在爱琴海岛屿上,迫使他同意履行遗嘱。1045年,拜占廷帝国凭借军事进攻为后盾,以斯姆巴特遗赠为合法依据,正式吞并亚美尼亚。1071年,拜占廷军队在曼兹特克战役中惨败于穆斯林军队,亚美尼亚遂被塞尔柱人控制。此后,亚美尼亚先后被外来的塞尔柱人、蒙古人、土耳其人所统治,拜占廷势力逐渐退出该地区,两国之间关系遂中断。

格鲁吉亚王国位于高加索南部,亚美尼亚王国东部,版图向西到达黑海南岸,向东到达里海西岸,其历史悠久。330年,国王米利安(4世纪)即皈依基督教。505(或506)年杜林宗教会议期间,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明确拒绝信奉察尔西顿宗教会议批准的信条。拜占廷军队在6世纪控制格鲁吉亚西部地区,使格鲁吉亚东部地区成为拜占廷人和波斯人交战区。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征服后,格鲁吉亚王国丧失独立,直到888年,阿达尔纳石(888-?年在位)再度称王。作为拜占廷东部边界邻国,格鲁吉亚与拜占廷一直关系密切,拜占廷帝国企图以保护国身份长期控制格鲁吉亚。1000年,拜占廷人乘格鲁吉亚王大卫(961-1000年在位)去世之机再度吞并格鲁吉亚西部,遭到顽强抵抗,直到11世纪中期,格鲁吉亚仍保持独立。1071年曼兹特克战役后,拜占廷人在东亚美尼亚地区的势力被瓦解,格鲁吉亚人在大卫二世(1089-1125年在位)领导下乘机向西扩张,恢复原领土。此后,格鲁吉亚王国向周边扩张,并于1122年在第比利斯建立都城。1204年以后,格鲁吉亚与拜占廷两国关系几乎中断。帕列奥列格王朝统治时期,拜占廷帝国四分五裂,格鲁吉亚王国仅与拜占廷人附属国特拉比仲德保持联系,14世纪下半期的格鲁吉亚王巴革拉特五世(1360-1395年在位)娶拜占廷公主安娜为妻,而特拉比仲德的拜占廷君主约翰四世与格鲁吉亚公主结婚,直到拜占廷帝国灭亡前夕,两国还在协商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与格鲁吉亚公主的婚事。

2 “日耳曼人危机”

日耳曼人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2世纪南下迁徙至黑海北部地区。此后,日耳曼人分多路入侵罗马帝国。4世纪时,拜占廷帝国副皇帝朱利安受命前往高卢作战,抵抗属于日耳曼民族的法兰克人和阿拉曼尼人,当时这两支日耳曼人多次击败帝国军队,洗劫城市和农村,屠杀当地居民,抢劫财物和牲畜。朱利安成功地组织帝国军队反击日耳曼人入侵,在今斯特拉斯堡附近大败法兰克人,恢复高卢地区的和平。朱利安在今巴黎塞纳河岛屿上驻军,成功地指挥军队抵抗住法兰克人多次大规模进犯,他最成功的战役曾捕获2万日耳曼人。在朱利安担任高卢军队指挥的六年期间,暂时阻止了日耳曼人的入侵。

4世纪初,日耳曼民族中的哥特人移居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成为拜占廷帝国最主要的外交问题。4世纪末,拜占廷人对哥特人的迁徙,采取接纳和利用的政策,不仅接受哥特人为拜占廷皇帝的臣民,允许他们在边境地区定居垦荒,交纳赋税,提供劳役和军队,而且许可他们建立哥特人兵团,吸收哥特将领担任各级军职。拜占廷政府还允许定居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的哥特人保持其农村公社制度。这一政策的经济意义在于巩固处于社会转型中的拜占廷农业经济基础。但是,在拜占廷领土上定居的哥特人对拜占廷官员的敲诈勒索和种族歧视极为反感,多次举行起义。395年,哥特人领袖阿拉里克(395-410年在任)发动民族起义,从巴尔干半岛北部向南进攻,侵入色雷斯和马其顿地区,直接威胁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迫使拜占廷人以重金收买阿拉里克改变进攻计划,继续南下希腊阿提卡和伯罗奔尼撒半岛,而后转向西方,渡海进攻意大利。这一“祸水西引”政策暂时缓解了拜占廷帝国面临的危机。

进入拜占廷政府和军队中的哥特人一度占据许多军政要职,排挤希腊族贵族,引起拜占廷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派别斗争。400年7月11(或12)日,君士坦丁堡大教长约翰·赫利索斯托姆(389-404年在任)以“勤王”为口号,在君士坦丁堡发动起义,领导希腊军政贵族将滞留的哥特人全部屠杀。从此,哥特人在早期拜占廷国家的势力被清除,哥特人对拜占廷社会生活的影响从此逐步消失。5世纪时,拜占廷皇帝泽诺继续采取“祸水西引”的策略,说服东哥特人领袖塞奥多里克(471-493年在任)带领东哥特人前往意大利,代表拜占廷皇帝平息西哥特人的反叛。当时西哥特人在奥多亚克(476-493年在位)领导下灭亡了西罗马帝国,自立为帝。488年,塞奥多里克率东哥特人横渡亚得里亚海击败西哥特人。

查士丁尼一世时期,拜占廷帝国发动灭亡汪达尔王国的战争。汪达尔人原为日耳曼民族的一支,406年从中欧进入高卢地区,后迁移到西班牙西部和南部。429年,汪达尔人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入主北非马格里布地区,数年后夺取迦太基建立汪达尔王国。新兴的汪达尔王国发展迅速,占领西西里岛和撒丁岛,进而控制西地中海海上霸权,与拜占廷帝国在西地中海的利益发生冲突。5世纪期间,拜占廷军队曾两度远征汪达尔王国,均以失败告终,被迫承认其对北非的占领。但是,拜占廷帝国不甘心丧失富庶的北非地区和西地中海商业霸权。查士丁尼即位后决心动用武力征服汪达尔王国。533年他派遣贝利撒留统领15000人和大批战舰渡海进攻汪达尔王国。贝利撒留利用汪达尔王国与东哥特人的矛盾,首先在东哥特人控制下的西西里岛建立基地,而后于第二年避开汪达尔人主要防御阵地,从汪达尔人防务薄弱的卡布特瓦达登路,同时发起陆地和海上进攻。此后,拜占廷军队又在代基蒙战役中重创汪达尔主力军,夺取卡尔西丹城,彻底击溃汪达尔人的有生力量。次年,贝利撒留渡过特里卡马洛附近的大河,取得特里卡马洛战役大捷,并在伊彭城生擒汪达尔国王盖利麦。胜利后,贝利撒留将被俘的汪达尔人押往君士坦丁堡,编为汪达尔人兵团,汪达尔民族从此消亡。拜占廷帝国恢复其在西地中海的霸主地位。

汪达尔战争的胜利激起查士丁尼更大的野心,旋即发动征服东哥特王国的战争。541年,生于东哥特贵族家庭的托提拉(541-552年在位)被拥立为东哥特国王,并在意大利北部发动起义,将大批破产隶农和奴隶吸收进起义军,他将起义军没收的贵族和大庄园主的土地分给哥特士兵。前往意大利进行镇压的拜占廷军队屡战不胜,战争陷入僵局,拜占廷军队前线总指挥贝利撒留被召回君士坦丁堡。此后,托提拉起义军在两年间占领包括那不勒斯在内的意大利多座城市,546年12月17日和550年1月16日两度夺取罗马,同年5月又占领西西里。东哥特人的胜利迫使拜占廷人再次出兵,552年,查士丁尼再派纳尔西斯统率22000人的军队在拉文纳登陆,进攻托提拉起义军,后在决战中取胜,夺取罗马。托提拉自知难以取胜,遂派使节赴拜占廷在希腊和撒丁岛的领地策动起义,遭到失败。553年,拜占廷军队在塔格里尼战役中彻底击败起义军,托提拉受重伤阵亡。随后,拜占廷军队在维苏威火山下,经过两天血战,全歼托提拉残余部队,灭亡东哥特王国。

拜占廷帝国解决日耳曼人危机对其历史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使东罗马(即拜占廷)帝国免遭西罗马帝国被灭亡的厄运,并为拜占廷帝国嗣后千余年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斯拉夫及巴尔干其它民族迁徙浪潮

拜占廷人最早接触的斯拉夫人是来自维斯杜拉河和多瑙河之间的斯克拉文尼人和来自第聂伯河的安带人。斯拉夫人于6世纪大批迁入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史书记载,他们于551、558和580年先后多次渡过多瑙河,与拜占廷边境部队发生冲突。其中一些部落定居在拜占廷境内,成为拜占廷边民,并补充到拜占廷边防军中。594年,斯拉夫部落曾参加拜占廷皇帝莫里斯进攻多瑙河北岸阿瓦尔人的军事行动。此后,斯拉夫人建立起较为强大的舰队,并于600年第一次进犯爱琴海,623年再犯克里特,洗劫爱琴海上岛屿和沿海地区,他们甚至和阿瓦尔人及波斯人组成联合舰队围攻君士坦丁堡。此时,面临人力资源不足压力的拜占廷政府推行移民政策,允许斯拉夫人定居拜占廷帝国内地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7世纪末年,皇帝查士丁尼二世有计划地将80000斯拉夫人迁入小亚西亚的奥普西金军区,762年拜占廷政府将21万斯拉夫人迁入小亚细亚地区。7-8世纪,分散定居在拜占廷帝国领土以外巴尔干北部山区的斯拉夫部落逐步过渡成为王国,形成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等小国,他们与拜占廷帝国时战时和,成为该地区复杂形势中的重要因素。

拜占廷帝国和保加利亚王国之间的关系最为复杂,双方爆发多次战争。保加利亚人曾作为拜占廷帝国同盟者定居多瑙河与黑海之间地区,7世纪末时与斯拉夫人结合,发展成为巴尔干半岛的强国,经常与拜占廷帝国发生冲突。681年,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四世率领的军队与阿斯巴鲁赫大王(约650-约700年)领导的保加利亚军队交战,遭到惨败,被迫停战交纳年贡。此为两国第一次战争。8世纪,保加利亚汗王特尔维耳(691/704-718年在位)借口贡赋问题,发动第二次战争,入侵拜占廷色雷斯地区,进兵君士坦丁堡,迫使皇帝君士坦丁五世再度兴兵反击。763年,君士坦丁五世在安息亚罗斯大败保加利亚军队,屠杀全部保加利亚战俘,使保加利亚人被迫停战,承认拜占廷皇帝的宗主权,君士坦丁因此被冠以“保加利亚屠夫”的绰号。773年订立的和约规定,保加利亚人承认拜占廷皇帝为其宗主,保证不再反叛,同时,拜占廷政府同意为保加利亚人提供金钱。807年,再度崛起的保加利亚人在科鲁姆国王(802-814年在位)统帅下向色雷斯地区扩张,直接威胁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双方爆发第三次战争。拜占廷军队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在战斗中阵亡,其头骨被制作成汗王欢宴的酒碗。两国间第三次战争因科鲁姆国王突然死于脑出血而结束。

9世纪中期,社会文化发展较为落后、尚未形成本民族文字的保加利亚人迫切希望引进外来文化祢补社会精神生活的不足,以适应建立大国和强权的需要,利用拜占廷传教士君士坦丁在莫拉维亚地区传教之机接受基督教。当时,罗马教会和君士坦丁堡教会为了扩大各自的影响,千方百计争夺斯拉夫人。862年,莫拉维亚大公拉斯迪斯拉夫请求拜占廷皇帝米哈伊尔三世派教士帮助他们建立独立教会,使用斯拉夫语言传教。这一要求的政治目的是建立与拜占廷帝国的联盟以防保加利亚人和法兰克人的联合进攻。次年,君士坦丁及其兄弟应邀前往,并使用希腊字母为斯拉夫方言拼音,创造了希利尔文字。864年,保加利亚国王伯利斯一世也被迫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而后,他邀请君士坦丁的大弟子克莱蒙特到保加利亚传授文化,积极支持他建立独立教会和发展保加利亚民族文化。

两国之间第四次战争爆发于9世纪末和10世纪初,当时,保加利亚沙皇西蒙(893-927年在位)重振国威,大力发展过境贸易,使保加利亚成为黑海和多瑙河沿岸地区强国。拜占廷帝国皇帝利奥六世为遏制保加利亚人的发展,在商业贸易中刁难保加利亚商人,并勾结新兴起的匈牙利人牵制保加利亚人南下。894年,西蒙首先侵入色雷斯地区,大败拜占廷军队。利奥则派遣舰队配合匈牙利人进攻保加利亚地区。西蒙遂联合帕臣涅格人首先击败匈牙利人,而后,集中兵力打败拜占廷军队,拜占廷人被迫割地赔款,向保加利亚人提供丰厚的年贡。此后,保加利亚人再向色雷斯和马其顿地区用兵,将这两个地区和阿尔巴尼亚囊括在大保加利亚王国版图内。为了彻底征服拜占廷人,西蒙积极发展与阿拉伯人的关系。924年,西蒙与北非强权法蒂玛王朝订立反拜占廷同盟,相约两国同时向拜占廷人进攻,保加利亚人从陆地、法蒂玛人从海上袭击君士坦丁堡。但是,前往签约的法蒂玛特使和陪同的保加利亚使节在途中被拜占廷人劫持。保加利亚使节被关押,但法蒂玛特使受到热情款待,并得到贵重礼物。而后,拜占廷皇帝派使节赴法蒂玛王朝,说服哈里发单方面解除与保加利亚人的盟约。924年12月,西蒙国王和罗曼努斯皇帝订立停战和约,两国之间战争结束。根据协议,西蒙同意归还所占拜占廷帝国土地,而罗曼努斯同意提供数量可观的年贡。该条约使拜占廷和保加利亚两国保持40余年的和平。927年10月,两国为抵抗阿拉伯人的进攻建立同盟关系,保加利亚新国王彼得和摄政王舍苏布尔前往君士坦丁堡迎娶拜占廷公主马利亚,归还保加利亚人占领的原属拜占廷帝国的布尔加斯湾沿海地区,拜占廷人则修改两国在马其顿的边界作为补偿。为了加强同盟关系,罗曼努斯还承认保加利亚沙皇称号,给予保加利亚使节在外交使团中的首席地位。

11世纪时,双方爆发了第五次战争。1003年,拜占廷军队在与保加利亚人的战争中取得优势,快速向西推进直接进攻沙皇沙木埃尔(976-1014年在位)的军队,扫清了塞萨洛尼基和沿马其顿地区爱琴海沿海地区的敌军。而后,拜占廷军队直取多瑙河畔的保加利亚王国首都维丁(今同名城市),同时,扫**木拉瓦河地区,夷平城堡,摧毁要塞,征服保加利亚王国全境。1004年,另外一支保加利亚军队在西马其顿首府斯科比亚城(今斯科普里)郊外遭遇战中再次被击溃,逃进山区。1014年7月,瓦西里在斯特里蒙河畔瓦拉西察山坎巴隆古山谷战役中,使用希腊火投掷弹冲破敌军防线,打败保加利亚军队,生擒15000人,并将俘虏全部刺瞎放回。沙木埃尔身心受到巨大伤害,脑血管崩裂身亡。这次战役彻底毁灭保加利亚残余力量,使拜占廷军队顺利占领阿尔巴尼亚和伊庇鲁斯地区所有重要城市。几年后,保加利亚王国末代国王约翰·弗拉迪斯拉夫(1015-1018年在位)向瓦西里投降,保加利亚王国灭亡。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皇室成员纷纷逃亡,拜占廷帝国解体。拉丁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地区形势动**,保加利亚人再度崛起,积极参与地区争霸斗争。1207年2月,拜占廷流亡政府与保加利亚人订立友好同盟,相约在战争中相互支援。同年,在保加利亚人和意大利海盗支援下,拜占廷人夺取马尔马拉海滨军事基地西基库斯,并进攻色雷斯地区首府亚得里亚堡,迫使拉丁帝国皇帝亨利(1206-1216年在位)承认拜占廷人对该城市的占领。1211年,拜占廷人再度修订与保加利亚人的盟约。1221年拜占廷皇帝约翰·瓦塔基斯即位后,与保加利亚沙皇续订同盟,并建立两国间政治联姻,皇帝之子与沙皇之女结婚。1235年夏季,两国联军进攻并收复爱琴海北部沿岸地区,控制色雷斯北部,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此后,两国实力下降,沦为巴尔干地区小国,先后被土耳其军队征服。

塞尔维亚是巴尔干半岛北部的斯拉夫人国家,838年,日益强大的塞尔维亚人在其首领乌拉斯迪米尔(9世纪)领导下与保加利亚人发生冲突。867-874年,塞尔维亚人接受东正教信仰,遂与拜占廷人加强经济文化联系。10世纪,保加利亚国王西蒙一度征服塞尔维亚人,但西蒙死后,塞尔维亚再度成为独立王国。11世纪,拜占廷皇帝瓦西里二世为打击保加利亚人,与塞尔维亚王国建立同盟关系。1018年,保加利亚灭亡后,塞尔维亚成为拜占廷帝国的邻国,两国矛盾逐渐尖锐。为抵抗拜占廷人扩张,塞尔维亚人与波西尼亚、扎塔等小国结盟。12世纪,塞尔维亚人与匈牙利、威尼斯和基辅罗斯等国结成反拜占廷同盟。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夺取君士坦丁堡后,塞尔维亚迅速发展成为强国,1217年,斯蒂芬(1217-1227年在位)成为塞尔维亚第一位由教皇加冕的国王,两年后,其兄萨瓦则由拜占廷大教长加冕称王,拜占廷人在尼西亚的流亡政府承认其独立地位。塞尔维亚人在巴尔干地区复杂的局势中,联合盘据在伊庇鲁斯地区的拜占廷人,对抗再度兴起的保加利亚人。13世纪以后,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两国结成反拜占廷同盟,而后又与西西里王国结盟,但是,该同盟被重新占据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廷皇帝米哈伊尔八世瓦解,塞尔维亚人被迫将其占领的斯科普里等领土归还拜占廷人。此后,塞尔维亚地区发现银矿,国家财政迅速好转。国王米鲁廷(1282-1321年在位)统治时期,其军队南下攻占马其顿大部分地区。1330年,塞尔维亚击败拜占廷保加利亚联军。此后,国王杜珊(1331-1355年在位)连续取得军事胜利,将马其顿尽行囊括在塞尔维亚王国版图中,但是,他建立塞尔维亚-拜占廷帝国的企图最终未能成功。14-15世纪,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扩张,塞尔维亚人和拜占廷人一同沦为土耳其帝国的附属国。

克罗地亚是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斯拉夫人国家。7世纪时,克罗地亚人与其他斯拉夫人部落一起进入巴尔干地区,当时,他们分为定居在潘诺尼亚地区的白克罗地亚人和达尔马提亚地区的克罗地亚人,拜占廷人首先接触的是后者,皇帝伊拉克略一世曾允许他们定居于达尔马提亚。9世纪初,法兰克国王查理曼东征白克罗地亚,一度将其纳入加洛林帝国版图,但是,查理曼死后,白克罗地亚人于814年举行起义,后被镇压。达尔马提亚的克罗地亚人一直保持独立,879年,他们在布兰尼米尔(879-892年在位)君主领导下得到教皇的正式承认。910-914年,托密斯拉夫(910/912-928年在位)君主统一两部分克罗地亚人后,其国家迅速强大。923年,拜占廷皇帝罗曼努斯遣使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联合两国与拜占廷帝国结成反保加利亚同盟。在战争中,克罗地亚人重创入侵的保加利亚军队。但是,他们为寻求教皇支持而解除盟约,925年,教皇再度承认克罗地亚为独立王国。11世纪期间,威尼斯人扩张势力,向克罗地亚地区渗透,迫使国王克莱斯米尔(1058-1074年在位)再度与拜占廷人结好。正当两国友好关系顺利发展之际,东正教和克罗地亚教会于1060年和1074年发生神学争执,严重影响双边关系。此后,新国王兹沃尼米尔(1075-1089/1090年在位)公开支持本国教会,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12世纪以后,克罗地亚成为新兴的匈牙利王国的附属国,其与拜占廷人之间的国家关系自此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