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改造”谈起(1 / 1)

杜威1920年出版了《哲学的改造》一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阐明了实现哲学改造的基本思路。它既表达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实质,同时也展示了西方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向,揭示了这一转向所带来的哲学内容与方向上的重大变革。

杜威认为,哲学改造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他以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作为切入点,阐明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以及哲学变革的主要内容。

杜威指出:现代社会工业技术的发展,引起商业的变化。“在现代商业所到的地方,一切权力已由土地转移到金融资本,由乡村转移到都市,由农场转移到工厂。”[1]从而产生哲学思想的重大变化。

哲学改造的任务就是要批判与抛弃关于世界是终极的、绝对实在的观点,把人们思想从静止、永恒和普遍的事物转移到变化、暂时和特殊的事物中来,增进人们的进步和前进的观念,使人们懂得支配人们思想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黄金时代不是站在我们的后面,而是在我们的前面。

杜威详细论述了现代天文学与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古代天文学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中心,这就是地球,其他星系都围绕它旋转。地球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它是由土、水、风、火四种元素构成的,是最粗糙和最坏的物质。与此不同,天空中日、月、行星是由“以太”构成的,离地球愈远、离天愈近,它的等级和价值就愈高。以这种天文学知识为基础形成的古代形而上学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着的世界,内部有一定数量的“形相”,外部有一定边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否定了地球中心论,进而否定宇宙有中心的理论。宇宙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2]从时间来说它是无限的,从空间来说它是无边际的;从其内部结构来说是无限复杂的。进而推广,存在的性质(energy of being)不是固定而是变化的,从而产生了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也否定了古代人认为天上是高贵的理想的势力和地下是卑贱的物质的势力的区别,天上和地下都运行着同一法则,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和变化过程都是同质的。这种世界观运用到社会上,就是阶级平等的个体民主主义取代不平等有尊卑次序的阶级的封建制度。

古代生物学认为:物种的变化只是单纯数量的变化、机械的变化,它的发展由一种形式转到另一种形式。橡树只生橡树,蠔只生蠔。个体虽然有数量的差异,但物种的数量是不变的,用所谓“终极原因”来说明事物的种或类的变化的原因和目的。1895年出版的达尔文重要著作《物种起源》推翻了这种论调,它公开宣称:物的种类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由来”,都经过许多变化,才到今天的物种。杜威把达尔文进化论拿到哲学上来应用,批判传统哲学,讨论真理问题、讨论道德问题等。进化观念在哲学上应用的结果,便产生了一种“历史的态度”。这就是要研究事物如何发生,怎样变成今天的样子。这种历史态度是实用主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实验主义的两个根本观念:第一是科学试验室的态度,第二是历史的态度。这两个基本观念都是十九世纪科学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实验主义不过是科学方法在哲学上的应用。”[3]

杜威以新的经验论批判传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以主客二分为基础,宗旨是追求一种超验的实体。它始于柏拉图,笛卡尔把它系统化,黑格尔发展到高峰。哲学家把心与物(精神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经验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对立起来,看作两个完全独立的实体,从而产生唯心论与唯物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杜威从新的经验论(经验自然主义)出发,主张心物同源、主客一体,反对将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经验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分割开来的二元论。他说:哲学的改造,“免其彷徨于贫乏而片面的经验和虚伪无能的理性间的歧路”。[4]

杜威指出:近代经验论者培根、洛克和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等人,以经验论当武器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封建专制制度,但他们的经验论有很大局限性。到休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经验论走向怀疑论。如何弥补经验论的缺陷和局限性,就必须诉诸“理性”。康德的理性主义正是休谟对“经验主义哲学的破坏而必然出现的”。[5]康德把他的哲学称为批判哲学,认为认识离不开经验,但人们必须用纯概念来整理经验,认识对象才成为可能;如果没有先天概念投入经验,经验就要陷入无政府状态,混沌一团。这就蔑视了经验的多样性,同时也高估了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价值,把理性同规律看成同义语,这样康德的理性主义走向绝对主义。

杜威基于以现代生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学,提出了新的经验论,“经验变成首先是做(doing)的事情。有机体决不徒然站着,一事不做,像米考伯(Micawber——狄更斯的小说中的人物)一样,等着甚么事情发生。它并不默守、弛懈、等候外界有甚么东西逼到它身上去。它按照自己的机体构造的繁简向着环境动作。结果,环境所产生的变化又反映到这个有机体和它的活动上去。这个生物经历和感受它自己行动的结果。这个动作和感受(或经历)的密切关系就形成我们所谓的经验。不相关联的动作和不相关联的感受都不成为经验。”[6]从这段话和其他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杜威的新经验论有以下几个要点。首先,经验是指人的行为、实践或活动,只停留在人的思想和主观层面的东西,不能成为经验。这种实践观是杜威实用主义的主要标志,他称实用主义为工具主义,是同实践、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在实用主义哲学那里,凡是正确思想、观念,有价值的理论、学说,都要靠实践来实现;离开了实践、行动,再好的思想、观念、理论或学说,等于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其次,经验是指主体与客体、有机体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有机体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即对环境的主动改造作用。生命形式愈高,对环境的主动作用愈明显和重要。最后,人与动物不同,动物的所有经验都是随起随灭的,而人则可以通过记忆把过去经验再现出来,并通过教育把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而且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物”的世界,而且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和象征的世界,人通过文化符号保存和记录着先人的经验。杜威的经验主义又可称为彻底经验论。

杜威哲学改造要求哲学家从象牙之塔走出来,面向实际,研究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促进社会哲学与道德观念的变革。

杜威在阐释社会哲学的改造时指出:社会是个人组成的,个人与社会是有机统一体,反对以边沁为代表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极端社会主义。人组成共同体的社会,必然产生社会制度和国家政府等重要社会管理形式。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制度等。没有这些制度,社会就无法存在并有秩序地向前发展。但是我们又必须正确理解人与制度的关系:制度是为人而设的,而不是相反,要人去适应制度;制度应当成为增进人们幸福的手段,而不是人成为服务制度的工具。个人与国家是一个实体的两面,个人与国家相互依存。国家有义务保护人民的权利,使人民利益不受侵害;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在国家保护之下才有可能,否则就像霍布斯所说的那样:人对人像狼一样,人对人是战争。当然也不能因此,就把国家作为对现行的制度与秩序进行辩护的工具,更不能像黑格尔那样把国家尊为神明,吹捧官僚专制主义。

杜威在论述道德问题时,首先对人性与道德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有人主张是善,有人认为是恶。在他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人的行为产生善与恶是由于后天环境与教育的结果。杜威反对抽象地去谈论善行,强调以实践、效果来看待善的问题。他指出:道德的善存在于行动之中,善的目的只有通过“做”来实现,也只有以行为和结果来检验善。“道德的善和目的只有在甚么事要做的时候才存在。”[7]正如一位医生给病人治病,不在于其治疗方案如何完善,而在于其实施治疗以及治疗的效果。这里杜威批判了把道德的善同自然科学割裂开来的观点,他指出: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把道德价值扩展到自然科学中去。“当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有助于具体的人类苦难的考查和救治计划的发展的时候,它们就是道德的,它们就是道德研究和道德科学的一套用具”。[8]这样一来,当科学意识与人的价值意识完全结合时,那种物理与理想、科学与道德的二元论,就彻底消失了。

杜威推崇功利主义道德观,认为无幸福的善良、无满足的勇气和德行,无意享用的目的,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与道德不相容的。“任何一种可贵的幸福都是以美的感觉和享乐为主要成分。”[9]功利主义的道德观是有相当功绩的。“它使道德的善成为自然的、仁慈的、与人生的自然善相结合。而反对非地上的、非现世的道德。”[10]因此,功利主义使道德问题摆脱了一般性、抽象性,而成为具体的、现实的东西。

[1] [美]杜威:《哲学的改造》,2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美]杜威:《哲学的改造》,32页。

[3] 《胡适文存》第1集,216页。

[4] [美]杜威:《哲学的改造》,54页。

[5] [美]杜威:《哲学的改造》,44页。

[6] [美]杜威:《哲学的改造》,46页。

[7] [美]杜威:《哲学的改造》,91页。

[8] [美]杜威:《哲学的改造》,93页。

[9] [美]杜威:《哲学的改造》,97页。

[10] [美]杜威:《哲学的改造》,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