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范畴被黑格尔以前的西方哲学家广泛使用,但对“反思”范畴使用最多,并从认识论角度加以系统和深刻地论述的,还应该算是黑格尔。
在黑格尔《逻辑学》中,“反思”作为一个十分重要范畴,它有几种主要含义。
第一,反思是对感觉表象的内容加以反复思考,而泛指人们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在这种意义下,反思(Reflexion)和“后思”(Nachdenken)两个范畴混用。他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1]黑格尔认为: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生灭变化的,我们必须经过反思才能认识其永久性的东西。事物的本质,对象的真实性,不是直接呈现在意识面前,也不是随对象的最初外貌所提供给意识的那个样子,因此必须经过反思,对最初感觉直观、表象的内容加以改变,对象的真实性才可呈现在意识面前。黑格尔列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反思这种意义。例如,自然界中雷和电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现象,但要知道雷和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必须进行反思,才能认识雷和电的现象中常住不变的普遍性。又如,天上的星球,今晚我们看见在这里,明晚我们看见在那里,在这种不规则的凌乱的现象里,我们只有进行反思,才能找出星球运动的普遍规律。
第二,反思是“本质论”中对立范畴的互相映现。黑格尔说:“本质的观点一般讲来即是反思的观点。”[2]我们知道,《逻辑学》讲的是范畴的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存在论》的范畴是一个“过渡”到另一个,用通俗话说是一个“顶替”一个,是直接性的。而“本质论”的范畴则不同,它是“相对的”,即成双成对,是间接性的,它们彼此既是对立又是相互联系的。例如,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内与外等,每一个范畴的本质要在和它相对的范畴中反映出来。每一方之所以各有其自为的存在,只是由于对方的存在。“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3]因此“本质论”中的范畴一方,只有和与它相对立的一方联系起来才有意义,才能显现其自身的规定。反思又译为反映,这个词本来是用来讲光的,当光直线式射到镜面上时,又从这个镜面反射回来,这叫作反映。在这个现象里有两个方面:一方是直接存在;另一方是间接性的或设定起来的东西。当我们反映或反思一个对象时,情况也是如此。
“本质论”范畴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与此相应,反思关系也有三种情况。第一阶段叫作“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或叫作“纯粹反思”。在这阶段里,本质尚未表现于外,因此反思关系是本质自身之内自己反映自己。这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本质还没有超出自身达到“实存”。反思关系是:A反映A,反映前和反映后都是A,这等于没有反映,是“无”。所以黑格尔把这个阶段的反思运动看作是“从无到无”的反思运动。本质论的第二阶段是“现象”。与第一阶段不同,这个阶段本质要表现出来,表现为实际存在的东西,这就是现象。黑格尔把这个阶段的反思称为“他物反思”或“反思他物”。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自身反思与他物反思的关系。本质与现象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缺少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本质是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现象,两者互为依存。因此自身反思与他物反思互为条件。这里黑格尔着重谈及现象与规律的关系:规律不是在现象之外,而是现象直接表现出来的东西;现象是不断变化和多样的,而规律只是现象中间平静、稳定的方面或本质方面。本质论的第三阶段是“现实”。现实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即自身反思与他物反思的统一,这是本质论范畴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三,反思是一种知性思维方法,即抽象的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在这种意义下的“反思”有贬意。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与反思不同,辩证法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思维,反思则是保持片面的孤立的知性思维。他论述逻辑学研究对象时批评了这种反思的知性方法。当反思的知性占据了哲学时,就意味着人们在进行抽象的、孤立的思维,从而使思维僵化了,达不到概念的真理性。他提出认识真理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经验方法,第二种是反思方法,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表述自在自为的真理的真正形式,只有第三种方法“思维的纯粹形式”即辩证方法,才是认识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扬弃了知性反思方法中概念的分离性与孤立性,达成了对立的统一。
“反思”范畴是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黑格尔的“反思”范畴表达了理性思维的能动作用。这是黑格尔对辩证法所做的贡献。黑格尔突破了17世纪以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从培根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认为客观事物存在、感觉经验是第一性的,客观决定主观,感觉经验是人认识的唯一通道,从而否认主体与理性思维的反作用。黑格尔指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知性思维方法。同时黑格尔也批评了康德把思维与存在、现象与主体割裂开来的知性观点。他指出:康德这种哲学所持的立场,“其主要不行之处,就在于它死抓住抽象的自在之物作为终极的规定,并把反思,或说特性的规定性和多样性,与自在之物对立起来”。[4]“按照康德的说法,思想虽说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范畴,但只是我们的思想,而与物自体间却有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隔开着。”[5]在黑格尔看来,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是主观的东西,而且同时也是事物本身,是客观的东西。这是由于人通过反思的理性认识运动,思想可以创造事物,使思想转化为存在,观念转化为客观。这样,黑格尔就站在唯心主义主场上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思想。
其次,反思是把握概念、事物的对立的必要环节。恩格斯提出:“黑格尔从存在进到本质,进到辩证法。在这里他研究了反思的规定,它们的内在的对立和矛盾,例如正和负,然后就进到因果性或原因和结果的关系。”[6]在黑格尔看来,从对立中把握概念,必须经过反思或反思规定这个阶段。“反思规定的真理性在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因而也就唯在于以下一点,即:每一反思规定在其本身的概念中都包含其他规定;没有这种认识,在哲学中就真会寸步难行。”[7]黑格尔把本质的观点看作反思观点,实际上就说明反思是由知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桥梁,深刻地论证了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这在认识论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黑格尔认为,概念的发展变化是由抽象片面到具体全面的发展过程,这也就是由“知性思维”经过“反思规定”到“理性思维”的过程。“知性思维”是直接的、孤立的和片面的规定,“反思规定”既是彼此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规定,“理性思维”是两种对立融为一体,是多样性的统一。可见,只有经过反思或反思规定的阶段,即间接性阶段,才能从直接的、抽象的认识达到多样性的统一、具体真理。
[1] [德]黑格尔:《小逻辑》,7页。
[2] [德]黑格尔:《小逻辑》,242页。
[3] [德]黑格尔:《小逻辑》,254~255页。
[4]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1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 [德]黑格尔:《小逻辑》,120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64页。